闻一多提出诗歌创作的三美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在这里,我借用一下“三美”理念,谈一谈鲁迅的《社戏》体现的四美:自然美、生活美、人情美、理想美。
一、《社戏》是一曲自然美的牧歌
我们读《社戏》,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乡土气息,恰如一曲自然美的牧歌,回荡在鲁迅那心灵的田园之上。《社戏》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别样记忆中理想的农村风景画卷。
作者笔下外祖母家的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很少受到世俗的浸染,更多地保留了自然的纯朴气韵,是鲁迅心中一方难得的理想“净土”。那地方的山水令人陶醉,那地方的风景别具韵味。
“我”和小朋友们夜间划船去看戏时,“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嗅觉的清香味道沁人心脾,扑面而来的真实而独特的触觉感受,视觉的朦胧月色、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幻觉的渔火,听到的歌吹,想象的戏台,营造出一种优美的意境。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美不胜收。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婉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那婉转悠扬的笛声忽而柔软了“我”的心灵,让我焦渴的心瞬间平静下来,沉淀下来。以声衬静,更见月夜朦胧中“山水田园”式的静谧之美。鲁迅甚至不惜以少有的抒情笔调将乡村景物仙境化:“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乡村世界彰显出温馨的柔情,那样透明,那样滋养性灵。田园牧歌式的温情,仿佛给整个世界都罩上了一个柔媚而富有韵味的光环。抒情的笔调,将月下的江南水乡描绘得清新,幽远,如梦似幻,浸润着江南泥土的芬芳。这样的自然风情怎一个美字了得!作者对“故乡”的挚爱深情流溢在纯美的画面。
二、《社戏》是一幅生活美的画卷
《社戏》描绘的自然美景着实别具一格,鲜活灵动,其实是源于平桥村淳厚的生活美。“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很显然这是一个没有受到“现代文明”浸染的“世外桃源”。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里的人纯朴好客,小朋友们也因“我”的带来而从父母那里得到了减少工作的许可,陪“我”一起掘蚯蚓,钓虾,放牛,充满童真之趣。这这里,我是绝对自由的,再也不用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这样禁锢思想性灵的“死书”了。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小伙伴们一个个聪明、热情、活泼,也正是在他们的帮助下,“我”才得以去看那年的社戏。夜里行船的时候,“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多么古朴的生活,多么淳厚的民风。这里没有贫穷的挣扎,没有尔虞我诈的斗争;这里有的是看社戏的闲人,这里有的是夜渔的渔夫们,还有热爱耕作热爱生活的“六一公公”们,这里就是“我”充满生活美的理想的精神家园。
三、《社戏》是一首人情美的赞歌
“我”是远客,在平桥村受到特殊的优待,由于这里民风淳朴,我成了大家的客人,也成了大家的朋友,这里没有“犯上”的禁忌,也不用担心自己做客的窘境,“这虾照例是归我吃”,因为我是他们共同的客人。外祖母怪家里人没有早定下航船让自己的外甥去赵庄看社戏而絮叨气恼,说明她对“我”的真心关爱;小伙伴双喜聪明的提议,大胆的“包票”,合理的安排护航,妥善解决了“我”不能看社戏的难题,足见他热情好客,思虑缜密;六一公公宽厚、善良、热诚、好客,明明知道我们“偷”了他家的豆,也不责怪我们,“请客?——这是应该的”这是多么质朴慷慨,他还夸“我”是读书人,尤其给“我”母亲尝尝他粒粒挑选过豆种的豆子。
值得一提的是归航“偷”豆的情节所展现出来的儿童世界的人情之美,这是文章的高潮,也是人性美人情美的最高境界,双喜为他人着想虑事周详的性格跃然纸上——“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骂哭的”,多么善良纯真的儿童情意;着墨不多的阿发一面跳,一面说“往来的摸了一回”“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多么天真的孩子,多么淳朴的民风,多么可贵的人性之美!李贽的《童心说》有言“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可见鲁迅先生对平桥村的儿童拥有童心倾注了满满的真情。在这临海的小村里,自然与人情融为一体,人情之质朴、淳厚如那里的山水一样令人沉醉、感动。《社戏》俨然一幅人情美的赞歌!
四、《社戏》是一种理想美的寄托
平桥村不仅是“我”的“乐土”,更是作者精心营造的新的“桃花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质朴淳厚、水乳交融。鲁迅借《社戏》找到了一种疗救心灵创伤的良药,构建起自己理想美的王国。
《社戏》所描绘的,“实是作者心中理想”的故乡图景。鲁迅故乡绍兴,自然景色秀丽,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世说新语·言语》称其山水之美是“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鲁迅对故乡有一种割舍不断的复杂情感,对故乡的眷恋已经融入他的血液中。故乡的山水之美,深深植根于鲁迅的心田,在人生道路上遇到风波,自然想起过去,忆及故乡的完美。故乡之美在和现实的比照中,成了心灵的伊甸园,《社戏》也正是鲁迅疗救心灵的理想寄托。
《社戏》原文中写“我”成年后在北京看戏的两次经历,都没看好,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混乱、沉闷与污浊,这与“我”少时在平桥村的自然真率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作者借《社戏》中展现的理想中的故乡的完美来反衬现实中故乡的残破。这是一种理想美的寄托。
《社戏》中所展现的,恰是儿童理想的成长环境,这确实是理想美的绝佳体现。在《故乡》中,鲁迅也是从少年闰土身上看到了故乡的美好,从儿童身上重新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仅写了百草园里的可爱好玩的景象,还记叙了和小朋友们在三味书屋折梅花,寻蝉蜕,描小说绣像的情景。由此可见作者一贯坚守的追求自然,不愿受到束缚的理想情结。
鲁迅笔下的平桥村,与沈从文描绘的民风淳朴的湘西边城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内心理想的深情寄托。这种理想美恰是作者内心深处对自由和谐快乐幸福生活的深情希望。
总之,《社戏》是鲁迅先生倾注真情着力打造的一篇寄予自由美好理想情结的回忆性小说,掩卷深思,耐人寻味,四美互相映衬,互相渗透,美不胜收,怎一个“美”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