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从事实的角度看,我们一直在推崇要做的一些事情,实话讲,只是为了流于形式。
两个小时的会议,我们按照流程来执行,人或许是用来充数的,会议或许是用来显摆的,这是一种假装,实质性也有。
但是为了一种刻板的制度性,我们需要流于形式。
从心情的角度看,东野圭吾在《恶意》里面说过:“痛苦的时候要假装快乐是很困难,但快乐的时候要假装痛苦却还好办。 ”
有的人喜欢说:“你假不假?简直是活在梦里吧!”以这样的措辞,去鄙夷别人,我知道,大家都知道,你装的,只是这样的“假装”我们不想拆穿你,难堪。
看简书上面几篇鸡汤文。但是再怎么励志,再怎么鼓舞人心,到我脑子里却是一闪而过。
尤其我看到了一篇写的是关于“鸡汤”的文章:很多人反感,鸡汤的自作矫情,却成为这个时代的刚需,至少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
是这样,很明显,鸡汤就是作者在假装的过程。
不是成功人士,写这些东西带来的共鸣不就是在假装,在流于形式式的去赢得共鸣与支持。所以说我很赞同上面的那句话:“这个世界,还有什么不是假的”。
以前有个朋友和我说:“我网恋了,我爱上屏幕对面的他。”我没有说什么,这种假装形式,是一件假得不能再假的事情了。
虚拟世界上面的这一切,带来最多的就是质疑,而质疑的后果就是双方之间感情的慢慢挫败。就这样说,你还认为网恋是什么可靠的事么?
我记得以前我在愚人节时,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段话:
2月14号是愚人节,不知有多少人用甜言蜜语哄骗着别人;
4月1号才是情人节,不知多少男女借玩笑之口说出了真心话。
有的时候吧,该真正做好假装的时候,却变成了虚情假意。
我们总是扬言,我要怎么样,怎么样,巴拉巴拉说一大堆......
最后是以“我做不到”结尾,正常现象,因为假装在生活中是多正常的事情。
但是我就想知道,你还想让这样的假装在你的生活中存在多久?
02
这个世界上,由不幸催化出的伟大永远是孤证。
磨难造就伟人,这句话是对的,但不具有普适性。
一九一二年高尔基的《童年》,写出他童年不过是一个与我们相比也没多大出息的人,他在我们的眼中,不再是挂在长廊上那个长胡子苏联大叔。
数以千计的日本孤儿之中,终其一世,只产生了一位川端康成。
不是所有的纨绔子弟家道中落,可以像曹雪芹一样出一本《红楼梦》。
有人深以为然一句话:“未曾清贫难成人,不经风雨老天真。”这样的事情,可以正过来看,但不一定可以反过来看。
我们总是偏执的认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好多人理解到了功利化。
而其道出的却是,在一些方面我们比别人更努力一点,就会比一般人看得更远,心态更豁达,做事比较得心应手,能更受人爱戴而已。而不是把他人踩在脚底下。
苦难为世人嗟叹,感慨奋发,使或多或少的平庸者凄惨离去,又塑造成功人士,但,少。网住的这些人,只有少数可以逃出来,成为了佼佼者。
我们所标榜的不幸和苦难,有的时候,人们扭曲意义,认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才会获得成功。但是很明显,这是错的。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显然,这也是一句错误的价值指引。
那种所固存的错觉,塑造出的思维定式,浮想联翩到的是海伦凯勒失明失聪,失败前后最鲜明对比的爱迪生造灯泡,还有刚刚死去的霍金等等等等。
但是还有一句话,“苦难并不具有提高人的精神优点。”
对于苦难,周国平说过:
一个人只要真正领略了平常苦难中的绝望。
他就会明白:一切美化苦难的言辞是多么的浮夸,一切炫耀苦难的姿态是多么的做作。
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有的人是从苦难中一无所获的。他们不思进取,逃避,躲过,还故作坚强,最后只是一笑而过,有的燥郁,反向虐待,恐惧社交,甚至自相残杀。
对于苦难的价值观点有时更为错综复杂。它带给的某些人开始变得变本加厉,造就了自卑,甚至毁灭性人格,例如希特勒。
苦难价值,取决于你是怎样的一个人,它可能只会带来失利与失意,很难成就一个人。
所谓苦难,只是不得已而承受,有的只会让人承担太多不该去承受的东西。不值得去歌颂,更不值得去追寻。
早期的苦难可能带去的是催化剂。但一个人成功与否,看中的是天赋,是眼界,是另类的视角。这可能会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会让你受力弹的更高。
终究来讲,苦难可以激化的,仅仅是内在力量本身就足够强大的个体。苦难意义不在于成就,而是一种“回甘”。
03
“不愿染是与非,怎料事与愿违。”脑海中是西南联大的场景:
朱自清一袭长袍清高一世,沈从文湖边漫步,钱穆身材修长手托石榴,陈梦家、赵括瑞夫妇姿态娴雅并肩徘徊……
但生那乱世,怎能只是文人墨客?于是便有了闻一多的壮烈牺牲…....
喜欢上了毛不易在《香蜜沉沉烬如霜》里唱的主题曲《不染》,很符合这几天的心境,“一念贪欲起,百万障门开。”
坑蒙拐骗,似乎这种最烂俗的方式在我身边发生了,朋友受到了网络诈骗。警车甚至开到了是宿舍楼下。
最近抖音和腾讯的竞争事件闹得沸沸扬扬的,在朋友圈里面看到抖音短视频公众号上面的一篇推送《抖音的朋友们,对不起了》。
合作和竞争,不禁暗示着这个社会上的一切,每个承受着压力的人真的很无畏。
我记得我以前和一个抑郁症的朋友聊过:我浑身没劲,我不想去接触这个世界,因为我觉得我的压力真的好大,什么都提不起力气,我看不起这个社会,甚至开始看不起我自己。
是这样的,我平凡而普通,我面对一切未知在考虑出自己想法的时候,为什么别人总是说我错的。
虽然每件事情,总是存有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但是“信命不认命”,我只想用占我最大比例的努力去完成这件事。
突然有点想过以冬的那首《第八种格调的人生》:
人群如哑剧 只剩下心跳声如耳语
挺直了背脊 不拜求任何人的姑息
白驹奔过隙 得以赏识或唏嘘
依旧是那句 久违的祝福润湿我眼底
不仰人鼻息 也需仰仗着天意
寂寞大天地 你我他却热闹地相遇
回头望过去 有整个回忆在风生水起
没忘记 每段路每个人和每一种风景
我记得毛不易说过:
坚持梦想和好好生活是不冲突的。
意见不同想要争辩时,想想对错也没有那么重要。
可我们总是想着站在一座岛上,而岛下不是奔腾的海浪,而是拥挤的人潮。
当我们在随波逐流的时候,却发现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上面,得以控制我们私欲的真的很少。
有人说过:
如果天空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觉无力发光的,那就蜷缩于墙角。
但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更热情的人们。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以扭曲如蛀虫。
哀怨离愁,轻惹尘埃,唏嘘往事,情深至切。身在凡尘心中自有高地,不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