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1.刘昭 《映瞳》
姜愈,一个温柔敬业的心理咨询师,接诊三位不同患者的记录。在三位患者分别进行心灵纠结时,姜愈自己内心也有着深不见底的黑洞,需要通过督导去复盘和认识自己。最终,来访的老好人式抑郁患者、被原生家庭用爱捆绑的精英、在网游中麻痹自己献祭家庭的少年,都获得了新生,而姜愈自己也慢慢学会放下,从抑郁患者的崩溃家属和纠缠不清的内疚感中挣脱出来,学会与自己和解。这是我本月看的时间最久的一本书了。一是因为书厚,二是看得认真,会沉思,会重复里面很多句子,会做笔记,和别人讨论。从故事的设定来说,像去年看过的《也行你应该找个人聊聊》,从记录来访者的方式来说,又让我想到欧文·亚隆相关的小说,但是因为案例更本土,看起来就更让我欲罢不能。
2.[日] 早见和真 《我请求有罪》
死刑犯田中幸乃,如愿被定罪,在安静和死寂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而外界的人,并不在意她是不是真的做过什么,留下的只是坊间传说。很遗憾,在她短暂的一生中,从未感受过被爱和被需要。
3.[美] 欧内斯特·海明威 《老人与海》
一个衰老的渔夫,在与好运气背道而驰的第40天,独自出海,捕获了一条前所未有的大鱼。但是,赶来的鲨鱼却逐渐把这条鱼撕咬成了碎片。即使遭遇了好几场恶战,即使受了伤,老人只带回一具硕大的鱼骨。小镇里人们之间的温情和海面上凶猛的风暴,其他船的好运气和老渔夫那糟糕的运气,各种细节都成了巨大的反差。最感动我的,其实不是海面上搏斗的过程,而是一无所有的老渔夫回到岸上后,依旧和马诺林计划下一次出海的场景。他是个无所获的渔夫,但却是个精神上的胜利者。“人可以被毁灭,但绝不能被打败”也成了这本书中最经典的一句话。
儿童文学
4.张秋生 《小巴掌童话》
为了给孩子们找寒假读物,去读的一部作品,资源是我从微信读书找的,很多册,随便找个版本记录一下。看到一半我就决定推荐给孩子们了,内容温馨而不说教,这点就比很多小故事大道理之类的东西强。何况,每一篇里还或多或少地让动物带了善良或者知错就改成分,蕴藏的德育内容让我这种成年人看着都很温馨。
5.肖复兴 《兄弟俩》
作家肖复兴根据自己童年经历写出的一本儿童文学。时间线跟我成长的年代有区别,所以不太能想象,但是这种亲情和温馨是不受时间限制的。读的时候有个很美好的想法,希望自己老了以后,也能是欧阳太那种优雅善良的女人。
6.郑渊洁 《309暗室》
为了给孩子们推荐寒假读物,看了不少郑渊洁的童话。以成人视角重新读郑渊洁,会觉得他其实并不是非常适合儿童。有别于大众一般认知中纯洁绮丽的童话,郑渊洁的童话中经常带有一些成人的视角,这让作品本身会有更多现实的因素,甚至一些阴暗的角落。好在小时候看的时候,也并不能理解这些。这本书中,皮皮鲁和鲁西西在自家衣柜里遇到了一个暗室,进去后是四个国度,分别经历了不同的冒险。这种衣柜里藏东西的架构其实也是大家熟知的套路了。
7.郑渊洁 《大灰狼罗克》
回忆童年系列。我自己小时候这本保存完好的书被学生遗失了,只能看看电子版过瘾。长大以后,发现曾经看得半懂不懂的郑渊洁作品都能看懂了,但是也没有当年那种喜欢的心情了。成长真是一件无聊的事情。
8.郑渊洁 《白客》
一个天才少年因为父母离异重组,成绩一落千丈,与高校无缘。又自行开发了换头软件,想拿妹妹出气,没想到引发了一系列国际动荡。在与恶人斗智斗勇的过程中,除恶且抱得美人归。以成人的眼光看,这本书真的是毫无可取之处,bug多,叙述成人化,设定儿童化。重看之下,感觉很多童年滤镜都不存在了,有点伤感。
社科人文
9.[日] 桦泽紫苑 《人生烦恼咨询室》
读这本书的时候,第一感觉是干货太零散,没有系统性,后来想想,对这本书又诉求的人,大概是非常不希望自己在阅读的是一本紧张感满满的书吧。 作者通过零压力的措施、人际关系、私人生活、工作、健康、情绪等几大板块,分析了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情绪烦恼,不仅给出了对应的劝慰,更重要的是给出了可操作的方法。比如坚持行动时,需要每天写出3个行动的完成情况,说明没完成原因、没完成部分和接下来行动等。这样可改变的小事,往往是真正减轻压力的关键。总体来说,还是可阅读的那一类心理调整方法书籍了。
散文随笔
10.蔡颖卿 《放下手边事,坐下来读读书》
蔡颖卿的文字很适合在闲适的下午读,暖暖的阳光照进来,清茶袅袅的感觉。这本书说是谈书,更多的是从所推荐的书单中发散起,开始聊孩子、社会、人性,说不上有能学到什么,但是一定会让人有想去捧起书本读下去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