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王猛(化名)一夜之间成名了。他的名字和经历频频在各大网络平台。
高考理科状元,本科就读的是北大数一数二的生物专业,而后于美国排名前50的高校继续深造读研。一系列的光环让人仰望,也足以让父母为傲。
然而,一篇长达一万五千字的“申讨书”却将父母推送至社会舆论中心。信中,王猛罗列出多年来父母的种种劣行给他造成的心理伤害。
王猛已经有12年不回家过春节,6年前,更毅然决绝,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
这是彻底决裂。
他之所以要披露自己的亲身经历,一方面想要让为人父母者以此为戒,不要与他父母一样,善待骨肉。另一方面,他也在求助自己在被伤害后可以做些什么,从而能顺利就业和建立亲密关系。
声泪俱下的一封长信,让很多人为之唏嘘,微博评论里也出现了很多人被原生家庭伤害的例证。
一瞬间,父母从养育者变成了阻碍我们人生发展、心理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凶手。
02
看到的、听到的并不一定是真相,但感受不会出错。
从小妈妈把他当女生养,无视他真正的生理性别,所以他感觉自己不被接纳。
学校举办活动要求穿短裤,妈妈却逼迫他穿长裤。
毕业旅行里,充斥的是父母炫耀孩子成就的宣讲会。
为了管控他的日常生活,父母让大姨私下联系他的同学打探其消息。
初中时代,遭遇了同桌的霸凌,提出希望换个同桌。换来的是父亲的侮辱。
被陌生导游开两性玩笑,父母不仅不帮助解围,反倒遭到母亲歇斯底里语无伦次的一顿大骂。
小学时,因为不会剥鸡蛋,他遭到同学和亲戚的取消。而关于动手能力差的取消更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
……
王猛被控制得严严实实,没有舒展的空间和选择的自由。他如同被禁锢的囚犯,处心积虑地总想着逃离。
他敏感、脆弱、自卑。
即使学习出色,但一直不会处理人际关系,更无法建立亲密关系。
心理咨询,被诊断出有“创伤性应激障碍的所有症状”。
他谨慎的性格促使他在新闻出版总署的网站上检索出记者的照片,见面时一眼就能在人群中认出记者模样。
父母的爱,对他而言都是伤害。王猛就像一头受伤、无法站立独自行走的狮子,孤独地舔舐伤口。
03
原生家庭的错,在现实里一再上演。与父母决裂,也不是什么大的新闻。
2000年,蔡少芬自爆母亲豪赌成性,自己所有的收入都为母亲还债,而且母亲反而到头来还责骂蔡少芬。崩溃边缘的蔡少芬当着媒体的面哭着宣布与母亲断绝关系。
2002年开始,大嘴美女安吉丽娜·茱莉就一直不能原谅父亲对母亲的背叛、对她和弟弟的不负责任,甚至向媒体暗示她“情绪不稳定”。与父亲公开断绝父女关系。
当年人气正旺的张韶涵,因为被亲生母亲当众指责弃养父母、带弟妹吸毒等,大大影响了人气,事业受阻。08年她出国治病期间,她妈妈卷走了她的全部存款,还向记者爆料张韶涵不给赡养费,酗酒、吸毒、出柜等等不利于她的话。最终导致张韶涵与家人公开决裂,称母女缘尽。
同样都有深深的恨意,不同的是王猛在决裂多年后,再次揭开伤疤,反复品味这段苦难,在习得性无助的泥潭里跌打滚爬。
一个人的行为背后的动机,有时候自己都不一定清楚明了。那些深层的需求都在潜意识里蠢蠢欲动。
恨父母,也恨与父母连带的一切,包括他自己。他恨身上流淌的血液,恨他敏感,懦弱的性格,恨他面对关系的木讷、紧张。
内心的他挣扎,纠结,自我攻击,也在自我毁灭。
有多讨厌父母,就有多讨厌自己,这能量有增无减,足以摧毁一个人。
他痛苦,没有活成父母理想中的模样,也没活出内心中理想的自我。
他挣扎,不惜做咨询,不惜借助网络的力量,不惜将身上所有的负担公之于众。只因为,他渴望能释放对自我的不满。
被摧毁之前,他还想搏一把。父母若没有承认,他也无从自我接纳。
他的毅然决绝,他声讨,他对父母宣战,所做的一切,潜意识中都是想要动用公众的力量讨伐父母。他以为得来的道歉和父母的求和,才能帮助他放下过往。
04
被侵犯,被控制,于是陷在受害者的模式中,发起舆论谴责父母。以牙还牙,睚眦必报,这是孩子的处世之道。
那些愤怒的背后,潜藏着他不被看见的悲伤。多恨一个人,就有多想靠近。
他的心在哭,在流泪,在大声呼唤:爸爸妈妈,看我一眼,我需要你们的接纳。
历史长河里,谁不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同?
阴刻之人曹丕从小不得志,父亲曹操独宠弟弟曹植,对他更多的是奚落和责备。某次得到父亲的肯定后,曹丕痛哭流涕,仪态竟失。
心理学家马斯洛著名的需求理论便提到,当一个人满足了基本生理和安全需求,最大的渴望是爱与归属感的需求。如若没有,只会让人空虚沮丧。
朋友小北,同样有破碎不堪的原生家庭。她的父亲是个酒鬼,每次醉醺醺回到家,就是对着她母亲一顿暴打,而那些时刻,她只有和弟弟逃到屋外,或者躲起来。
等到屋内安静后,才敢回家。让人伤心的是,刚受委屈的妈妈会对她和弟弟恶语相加“离不了婚,都是你们两个讨债鬼。”
她痛恨这样的家庭,总想要逃离。上大学后寒假回家,父亲又在发酒疯破口大骂,激发了她的怒火,使出全身的力气与父亲大吵一架,甩门而出,五年内都没有这个支离破碎的家。
当她和我分享之时,我好奇地问她:这样你开心了吗?
她说:“开始很兴奋,觉得自己终于摆脱了。日子久了,对家也冷漠起来,不过也没太开心。”
某次,百无聊赖的她参加了一次疗愈的课程,当导师让同伴们扮演她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站在她的身后时,她忽然痛哭流涕。
她感受到父母的原生家庭都不美好,两个受伤的人在婚姻里刺猬一样相互伤害,那些传承下来的攻击性同样也在她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05
没有得到过爱的父母给不了孩子爱,没被善待的父母不会尊重孩子,恐惧多的父母对孩子保护得密不透风。
当父母用诸如“是我生了你,你就得听我的”之类的话恐吓你时,背后是不堪一击的脆弱和担忧。
但你,会长大,会成熟。除了攻击之外,同样有办法捍卫自己的权利。
改变一个人很难,何况是父母。只是,你可以去看到,看到父母背后遭受的创伤,有多少人是顺利长大?
当你能怜惜之时,同样也在卸下困住自己的枷锁。最外面那层,是父母给予的,最里面最紧的那层,是你强加上去不想放过自己。
小北说当她再次踏上故土的那一刻,回到从前长大的地方,曾经好的不好的回忆都涌上心头。那些泥土的芬芳,牲畜的声响,一丝都未曾改变。曾经以为故乡是个回不去的地方,却不知故乡一直在等她。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但我相信,幸福的家庭未必都相似,不幸的家庭也未必永远不幸。
原生家庭再糟糕,你同样可以改变它的轨迹,从而也改变自己的发展轨迹。
发生的去承认它的存在,你可以选择不原谅,但别让它禁锢你未来的步伐。
因为从这一刻起,你不是过去的你,你已长大,你有力量,除了创伤性应激障碍,还有创伤后成长。
与原生家庭握手言和,方能各自安好。
END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一起点亮下方的小红心“❤”吧~~
更多好文,可以关注小娜的文集:
《个人成长》《管理好情绪,才能管理好人生》《人物剖析》《亲子育儿》
往期精彩抢先看:
比努力更重要的,是拥有专注力
人生是场孤独的旅行,终究我们要学会告别
聪明的女人,很少抱怨
信任,是幸福的基石
真正的人生赢家,都懂得爱自己
我们的生命,还剩多少可以挥霍?
生命可以短暂,但不能没有生命力
压垮你的从来不是压力,而是你的信念
你的需求,是否有被看见?
自卑,源于缺爱
拥抱负面情绪,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心理重建丨那些灰暗的日子,你是怎么过来的?
蓦然回首,幸福正在灯火阑珊处
拉开你和别人差距的,是每天的这2小时
樊胜美:都是原生家庭的错,不过是你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