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商品进入商场,都会做一件事,那就是标签,注明商品的价格,分类,是否畅销,是否绿色产品等等,贴上标签之后,大大方便了我们查找商品。贴标签的确高效,所以也广泛存在我们人际交往中。我就被贴了很多标签,好的坏的都有,虽然我反感某些标签,但时间一久也就习惯了。贴标签这件事说无聊也挺无聊的,说有意义也很有意义,举个例子。
美国德克萨斯州政府一直困扰一件事,就是德州市民乱扔垃圾,于是政府在各个公共场合树立牌子,上面写着: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但收效甚微,人们根本不把牌子当回事。后来德州政府修改了牌子上的内容,说:咱们德州人不乱扔垃圾。就这小小的改变,大大地减少市民乱扔垃圾的行为。
为什么呢?德州政府巧妙地给市民贴了一个好标签,预设德州市民都是讲卫生保护环境的好市民,既然政府都给市民戴高帽了,又有哪个市民不承认自己是好市民呢?所以,效果出奇的好。
既然贴标签很好,可以改善城市环境,那我们是不是应该多贴标签呢?比如老师对学生做的一个实验。
老师想测验一个主题:贴标签是否有助于学生养成乐于助人的品质,研究对象是幼儿园小朋友。老师把小朋友分为两组A和B,老师对A组贴上标签,说,你们是一群乐于助人的好孩子;对B组什么也没做,只是说明,对方需要帮助。结果显示,两组小朋友乐于助人的概率相差不大。
接下来,老师有意制造麻烦,比如,老师故意破坏放积木的桶底,让小朋友去收拾积木,结果,小朋友一提桶,桶里的积木全部掉出来,不仅没有收拾好,而且搞得比之前更乱。
老师们观察了两组小朋友对困难积木这件事的反应,结果发现,那些当初被贴上乐于助人好孩子标签的小朋友,在遭遇挫折的时候,更容易放弃,而那些没有被贴标签的小朋友更加积极。
为什么呢?原因在于,人有维护好名声的需求,而在这一需求下,会让人产生非黑即白的非理性认知,要么我是乐于助人的小朋友,要么就不是,而那些没有被贴标签的小朋友就没有这种顾虑。这就好比那些被夸聪明的孩子,为了维持聪明的形象,更倾向于做简单的事,因为选择难题,一旦做不出来,那自己就是不聪明的。
上面讲的都是给别人贴上好的标签,但是,生活并不美好,绝大多数的标签都是带有攻击性的,我在上学那会就听过很多的标签,什么傻子、色盲、肥猪、智障,等等,这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大的精神压迫。
还有一种标签,虽然没有这种侮辱性标签来得那么痛苦,但危害极大,比如,有老师就说,某某女生啥都好,就是数学不好,搞得这位女生对数学产生恐惧,数学成绩当然很差,但事实证明,这位老师应该去屎,因为这位女生后来成了数学博士,而老师的标签差点就断送了一个人的前程。
我自己也被贴标签,一直折磨了我二十多年,这个标签就是口吃,我从小说话就不清楚,一紧张就跺脚,身边的人都说:东东啥都好,就是有点口吃。我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口吃也越来越严重。幸运的是,我走出来了,后来证明,我不仅没有口吃,而且咬字准确,逻辑清晰,声音也很好听。
别人给你贴标签就算了,奇怪的是,我们也会给自己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比如,我就不适合学音乐,我就没有写作的天赋,我就是这么不合群等等,于是把自己圈在一个小圈圈里边,作茧自缚。
好的标签可以激发人的认同感,朝一个好的方向进行,但也有一些标签,在人维持名声的需求下,会产生非黑即白的非理性思维,而且,标签会限制人的想象,容易作茧自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