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所有制(066)

上面两节课,我们学习了集体所有制和私有制。集体所有制由于盯着的是平均收益,所以船员并不关心不在自己任期的未来收益不关心。但私有制,船主盯住的是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这艘渔船的经济价值就会发挥到最大。

但私有制有一个缺点,就是收入不均。渔村里一下冒出一个富翁,而且差距越来越大,大家就会开始有意见了。

1.全员所有制的产生

人们开始议论,说这个渔船的船主小时候也和我们差不多,没有特别的本事,凭什么要比我们赚这么多。不患寡患不均,渔民们都想要一个平等的社会。

最后有些人提出要进行渔业改革,要把这艘渔船归全渔村所有,人人都有权使用这艘渔船。最后寡不敌众,这艘渔船就被收为全渔村所有了。

这艘渔船的管理方式就变成了全员所有制,也就是人人都有份,谁想上船谁就上船。

2.经济价值荡然无存的渔船

那么,在这样的全员所有制下面,会有多少人上船呢?不能想当然说1000人都上船,我们还是根据表格来回答。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们假设上了船的人,也是平均分配他们的收获,这时候看表格里面,第八人的收入和岸上的收入相等,都是4,所以他会是最后一个上船的人。在全员所有制下,最多有8人会在船上。

现在我们来看总产量,当有八人上船的时候,总产量是32。那八人上船的总成本是多少呢?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八个人上船,也就是说这八个人在岸上的话可以打多少鱼呢,也是32条。

总产量是32,总成本也是32,那净利润就是0。这艘船虽然还是那艘船,但是它的经济价值已经荡然无存了。 在私有制下面,这艘船的经济价值是14条鱼,当改变规则,人人都可以上船以后,这艘船物理上还在,但经济价值荡然无存。这种情况有一个著名的说法就叫“公地的悲剧”。

3.公地的悲剧

公地悲剧这个词最早是在1833年被英国经济学家威廉.劳爱德提出,但真正流行起来是在1968年,被一位生态学家格雷特.哈定,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之后。这票文章的题目就叫《公地的悲剧》。

一颗苹果树如果没有主人,那么大家都会随意去摘,而且摘的是没有计划性的,生怕先被别人摘走,所以人们总是等不到果实成熟,估计在苹果还是小绿苹果的时候就被摘完了,这就叫公地的悲剧。

鱼塘也是一样,如果没有主人,鱼塘里的鱼你不早点打到自己的手里,就是会被别人打走,所以鱼塘里即便刚开始都是大鱼,也会变成只是小鱼,然后没鱼了。

这是全员所有制人人都能够使用资源、人人都能够占有资源,所带来的一个重大缺点。这普遍被经济学家称为“公地的悲剧”。

课后思考题:你认为,这个公地的悲剧的说法对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很多资源仍然是人人能够使用,但这些资源还是一直能够存在下去,并没有因为出现所谓的价值耗散而消失掉。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并没有出现经济学教科书上所说的“公地的悲剧”,你认为原因是什么呢?

我的回答:在物质逐渐丰富的情况下,人们的素质普遍提高,贪小便宜的习惯已经大大改进。

另外,人也是有把损失降到最小的能动性,当发生公地悲剧时,人人都不得利,无谓损耗社会资源,所以总会有站出来维护秩序,让资源更合理的被分配。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渔船的产权治理模式从集体所有制变成私有制 发现渔船的人经过太太的规劝,决定把这艘船从“集体所有制”变成“私有制”。...
    势从千里奔阅读 922评论 0 1
  • 一、全员所有制的产生 一个人发现渔船、据为己有,雇佣工人为他打鱼获利。以前大家每人每天都是4条,那人却每天14条,...
    爷有蔓草阅读 799评论 0 1
  •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公地的悲剧,这个在渔村的故事里,也就是人人都可以上船的情况下,渔船的经济价值就会荡然无存。 渔民...
    AmberShao阅读 645评论 0 0
  • 把事儿做成 把事儿做成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一个人是不是有担当,就要看他情商和智商,是不是可以把事儿做成,为每一件事...
    家童阅读 468评论 0 0
  • 手势识别 UIGestureRecognizer 利用UIGestureRecognizer,能轻松识别用户在某个...
    Coder007阅读 2,308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