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员所有制的产生
一个人发现渔船、据为己有,雇佣工人为他打鱼获利。以前大家每人每天都是4条,那人却每天14条,贫富不均、不公平,引发了村里其他999人不满,他们集体决议,将那个人的船强行收归渔村所有,这就是全员所有制。
二、全员所有制使渔船的经济价值荡然无存
全员所有制下,谁都可以上船。那么,对照下表,在全员所有制下,会有多少人会上船?
6个人时,会上船
- 平均产量=6,>4
7个人时,会上船
- 平均产量=5.14,>4
8个人时,会上船
- 平均产量=边际成本=4
- 总产量=32
- 总成本=8×4=32
- 总成本=总产量
- 净利润:32-32=0
9个人时,不会上船
- 平均产量=3,<4,即:在船上的收益小于在岸上的收益
- 船上的人与船的资源之间的配比不对称,导致产量下降
结论:全员所有制下,最多8人上船
私有制下,船上的人数为5,船的经济价值是14
全员所有制下:船上的人数为8,船的经济价值为0
三、公地的悲剧
- 1833年英国经济学家威廉.劳埃德首次提出
- 1968年,生态学家格雷特.哈定在《科学》杂志发表《公地的悲剧》,此后开始流行。
大意是:没有主人的资源,大家都会争抢,最后使这个资源枯竭。例如:无主的果树、鱼塘,最后树上没有果子,塘里没有鱼。
这是全员所有制人人都占有、使用资源,所带来的一个重要的缺点
课后小结
集体所有制与全员所有制下,都是盯住平均收益,区别在于:
- 集体所有制下:只要平均收益从上升转为下降,船上的人就开始排斥别人上船,
- 全员所有制下:船上的人无权阻止别人上船,只能决定自己是否上船,他关注的是自己的平均收益。一旦在船上的平均收益低于在岸上的平均收益,就会放弃上船。
结果是:全员所有制下,人们在船上和岸上的收益一样,船只在物理上存在,但经济价值已经荡然无存,这叫“公地的悲剧”
课后思考
教科书中说的“公地的悲剧”对吗?现实生活中,很多资源都是人人共享的,并未出现价值耗散而消失的情况,这是什么原因?
我的思考:
——这是因为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第三方:政府的力量。公民让渡部分权力,委托他们认可的一些有能力的人,替他们管理共有的资源,替他们行使产权的权利,这部分人就组成了政府。公民用缴纳税收的形式,雇佣政府,为政府里的人提供资金上的支持,让他们安心工作,不必为谋生而耽误管理、维护公共资源的正经事。这样,公地就有人替他们去保护了,公共资源就不会被滥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