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唐初徽州府绩溪县乐义乡出了个名人,此人生在隋末唐初,大唐武德年间被封为越王,被赐名汪华。
这个人出生后连名字都没有,只有一个小名叫兴哥。他所出生的地方当时叫新安郡,那里有很多富户,前朝有几个财主曾捐助十万军饷,朝廷于是封为朝奉郎,因之受到了当地人的尊敬,都称之为朝奉。
话说这个汪华还没出生的时候,父亲汪彦是个世代老实本分的百姓,十五六岁就跟了伙计走江湖学习贩卖的生意。徽州当地的民风十分朴实,来来往往的人只是穿布衣着草鞋,徒步挑着担子,真是一文钱也不往外舍,一文钱也舍不得乱用。
就这样汪彦做了十来年的生意,也积攒下了几千两的本钱。到五十岁上下的时候,把家产全部清理了一下,也有了二十多万,雇佣的大小伙计也有一百多人。
算完了账汪彦开始还欢欢喜喜的,和大家一起举杯喝酒。酒至半酣,忽然掉下眼泪。众伙计赶紧问所为何故,汪彦说:“我也不是因为别的,只因为早年无子,到南海普陀洛迦山请愿,求得一个儿子,起了个名字叫兴哥,寄望他长大后能兴家旺业。哪知这个孩子看着面方耳大,有个人才的样子,实际上却是整天呆呆痴痴。现在已长到十五岁,只能格格喇喇地指天划地,一句话也说不明白,像个哑巴一样。遇到吃食,不管多少,好像肚子里有热炉热灶一样,没有盛不下、吃不下的,这样子岂不是焦员外的令郎、胡永儿的丈夫?我虽然挣下了泼天家私,也是一本瞎帐。”说完就凄凄惨惨、呜呜咽咽地哭起来。
伙计中有那贴心的上前劝慰宽心,有的劝他到扬州、苏州再娶一个小妾,另生几个好的;有的用酒相劝,想和他猜拳行令以乐消愁,这些都不用说。临了有个老成的伙计走近前说:“老朝奉,不用着急,明年小主人就十六岁了。按咱们徽州的俗例,人到十六岁就要出门学做生意。我看小主人虽然不大言语,但心里还有灵机,长相上也有些福气,不如您拿出些本钱,等我帮带他出门学学乖,让他历练几年就不难了。”同时把这番话说给兴哥,兴哥一听也就点了几下头。众伙计都说:“小朝奉心里是明白的,不难!不难!”于是也就各自散了。
到了次年正月初一那天,众伙计一起拜年喝酒,中间那个老成的伙计又说起兴哥做生意的事。汪彦说:“他年纪小,生性愚笨,只给他三千两银子到小地方开个小典当铺,你教他坐在那里看看就好了。”
话还没说完,那兴哥就斯斯文文地站起来,这次却明明白白地说:“我们家这么大的家产,只有我一个人承载,怎么只给我三千两银子,就要让出门做生意?真是不够!”众人一听都感觉很惊异,连那老朝奉听了也不觉快活起来,连声说:“果然奇了,他说的话也是有理!想是福至心灵了”。满屋子的人都表示羡慕,只等到二月初整备行李,拜别父母动身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