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时至今日,它仍是我国文学界的瑰宝,还没有哪一部小说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的地位可以动摇到它。它是作者曹雪芹“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长期艰辛劳动才给子孙后世留传下来的一件宝贵的艺术珍品。 在书的第一章就有提到红楼梦的来源,是作者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写成的。小说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写出了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由盛而衰的历史,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谈到《红楼梦》的女主角,最让我忘不了的一个片段便是“黛玉葬花”。这也是红楼梦里面很经典的一个情节,每况被人忆及林黛玉的忧伤,终日一副郁郁寡欢的表情时,大部分人都会想起“黛玉葬花”这情景,而且这情节在很大程度上把林黛玉的人物性格深刻描绘出来了。同时也为读者刻画出了一个美丽如花、清洁自爱的林黛玉形象。黛玉惜花,她把花比喻成自己,把贾府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比喻为污浊,她不甘沉灭,却又无力摆脱封建恶势力,怜花就是怜自己,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并且想象自己未来也会像鲜花一样凋零却无人问津。花开四季,荣枯自有时,这好比每个妙龄少女的青春,每个少女都曾是花儿,都有开得最灿烂的时候,然而青春易过,我们要凭着真才实学去过好往下的日子。
“黛玉葬花”要从二十三回的末尾谈起,一天,正当空暇之余,宝玉独自坐在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看《西厢记》,一阵微风,桃花如飞雨般在空中飘落,头上,身上的桃花雨正好惊醒了正沉醉书中的宝玉,宝玉打算把片片桃花拾起,倒入池中。黛玉来了之后,告诉宝玉,让他帮忙把这些凋零的花儿都装进袋子里,再把它们埋进花冢。这一情节也为后来二十七回和二十八回的真正意义上的“黛玉葬花”埋下伏笔。
“黛玉葬花”发生在黛玉入住大观园的第一个春天,同样是在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这一次是黛玉自己一个人在桃花树下刨土、葬花、散土、压土,带着昨天晚上还没消的气和不解的忧伤。周围清净的环境也表现了黛玉内心是极度的孤寂,因为没有宝玉陪在她身边,她只能自己来做这些活。还有就是黛玉也怜惜这些花儿,花儿的命运如同自己的命运一样,孤独、悲凉,在这世间也只是昙花一现,而不可久留。黛玉的命运在开篇作者就有伏笔,黛玉三岁的时候,有个和尚路过黛玉家门,见到黛玉便跟他的父亲说,这孩子不可久留在身边,日后必定会带来不祥,但爱女心切的父亲并没听那和尚的话,苦心栽培黛玉,教她见礼习识。却也没想到最终惹来灾祸。
曹雪芹在描写宝玉和黛玉的言语也是极具特色的,就包括贾宝玉说“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这一段时间的他们正是处在了热恋阶段。然而黛玉葬花的一方面是因为林黛玉爱惜树上飘落的桃花,认为泥土才是真正干净纯洁的,所以想将花瓣埋在泥土当中。这好比万物有春风得意的时候,也有凋零下落的一刻。而另一方面则是林黛玉担心贾宝玉在贾政那里受到责骂,便在饭后去宝玉的住处看望宝玉,却正巧丫鬟晴雯在屋里生气,黛玉喊了两次门都不给开门;恰巧黛玉被关在门外的时候又听见宝钗和宝玉在里面有说有笑,还亲眼看到宝玉送宝钗出来,气得回去哭了一夜,碰巧第二天是“饯花之期”所以才有了第二天的黛玉葬花。
第二日正当林黛玉在林中准备葬花的时候,贾宝玉兜着一袋花瓣前来葬花,贾宝玉发现黛玉在这里,一面悲戚一面吟诗。林黛玉悲戚的原因是林黛玉在贾府中,虽有宝玉的照顾,贾母的疼爱,但按照当时的礼教观念,毕竟是外孙,寄人篱下的滋味还是有的,父母双亡,无人做主,孤苦一人,又兼其性格的悲观,总觉风刀霜剑严相逼,自怜之心常在,看见落花之后联想打自己的身世,顿时就觉得自己内心的凄凉之苦,林黛玉之所以为残花“修筑”花冢,也是暗指“残花”便是自己,残花从树上凋落犹如自己父母双亡无依无靠,黛玉想为像自己一样可怜的“残花”营造一个逃避世俗泥潭的堡垒,让自己不被世间的污浊所污染。
曹雪芹在描写黛玉凄惨身世以及黛玉和宝玉的凄美爱情时,并非用直白的语言来进行描述,而是运用周边的环境氛围以及侧面描写来凸显主人公的性格和经历。在黛玉葬花当中,作者利用黛玉葬花来暗指黛玉便是那残花,残花的命运也便是那黛玉的最后命运。并且作者通过葬花这件事情从环境上渲染了宝黛爱情上凄美的气氛,这也正印证了黛玉这样一位体弱多病的千金的凄惨人生经历。最后林黛玉的《葬花吟》是其进入贾府以后的生活感受,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它抒写了这位诗人的花落人亡的哀愁和悲愤。但是作者写的这一首《葬花吟》,完全不在于表面那些伤春惜花词句的悱恻缠绵,而意在塑造人物的思想性格,并且将林黛玉的人生特点浓缩其中。
《葬花吟》是借以诗词更详尽地对人物的行为心理以及未来的命运做彻底的总结,是林黛玉悲剧命运寓情于景的诗意写照。葬花,也就是隐喻着埋葬自己的青春。那一连串“花谢花飞”的暮春景象,那“花魂鸟魂”的奇特的遐想,那悼亡的哀婉缠绵的情调――“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