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放寒假回来。
我问他:“期末考试怎么样”?
儿子说:“数学考了70分”。
“总分150分,你就考了70多,这么差?”
“这次题太难,都考的不好,我还是第三名呢!”
“你应该关注的是为什么都错了,而不是考了第几名?”
儿子很不耐烦地说:“我都第三名啦,已经很好啦,你还想怎么样?”
唉!无语!怎么会这样呢!
你是不是也有同款的孩子和同样的困扰呢?那今天分享的《终身成长》这本书就解决了这个困扰。
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哥伦比亚卡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他把人的思维归纳为两个模式,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能力是一成不变的,他相信天赋的存在。对事情看重的是结果和脸面,成功了是他一个人的功劳,脸上倍有光,失败了是别人的过失,跟他无关,还会说别人让他很丢脸。最擅长的,就是不管成功与否自己都要证明自己是对的。
而成长型思维呢,认为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的。不相信天赋,他享受的是事情的过程,即便是失败了,也无关于脸面没有任何关系,找到失败的原因,继续前进。
例如,我的朋友给介绍了一份销售的工作,我马上想到的是我没有天分,我不会销售,要是卖不出去那多丢脸。而我的朋友说,不会就学呀,慢慢就学会了,这个人不买,下个人买,总会有买的呀,有啥丢脸的。你看,这个就是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不同之处。
那要怎么区分这两种思维呢?不能单纯的定义,你就是成长型思维,你就是固定型思维,事实上一个人是可以同时拥有这两种思维的,就好比一个人有善良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我们要做的是不断地去激发我们的成长型思维,减少固定型思维,让积极的层面越来越多,要怎么做呢?
这里有一个方法,首先你要接纳自己是有固定型思维的事实,然后当固定型思维出现时要及时发现要能看见它,最后要用行动改变固定型思维,逐步地迈向成长型思维。
可能这样说,你听不明白,咱们来举个例子。一天你上班迟到了,被老板训斥了,不高兴在那发牢骚:“不就2分钟,至于吗?”注意哦,这时固定型思维出现了,你要给他起个讨厌的名字,因为讨厌能让你记住,比如,你讨厌吃榴莲,就叫它榴莲。然后记录迟到被老板训斥发牢骚,出现固定型思维榴莲。
第二天又迟到了,当老板训斥,你想发牢骚时,马上想到榴莲出现了,在心里说,我不需要你,我迟到是起床晚了,把闹铃提前10分钟,就不会迟到了。经过这样的刻意练习,慢慢的让自己向成长型思维靠拢。
那我们的孩子看重的是考了第几名,而不是错了几道题,这个就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这时家长不要去批评孩子,而要有敏锐的观察和极大的耐心,去激发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实践,在实践中慢慢摸索,慢慢地和我们的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