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在编辑工作岗位上度过了十三年的光阴,阅读了无数篇中小学生的作文。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他们描绘家长、老师、同学时,往往将他们塑造得英俊潇洒、美丽动人。这种写作习惯似乎已经成了一种默认的模式,但我们是否真的需要如此呢?
我想起了一位学生的作文,她描述了自己的一位老师,一个秃头的中年大叔,但他的胡子却浓密异常。每当下课时,我们总会好奇地盯着他的头发看,而他却毫不在意地指着自己的脑袋自嘲道:“这就是聪明绝顶!”这位学生并没有赞美老师的相貌,但通过真实地描绘,老师的形象却跃然纸上。
这让我深思,我们在写作文时,是否真的需要追求“标准答案”?难道我们必须将人物描绘成貌美如花、英俊潇洒才能吸引读者吗?
事实上,并非如此。在作文中,我们有权让人物展现出他们真实的一面,无需刻意美化。比如我们写宠物时,也许会遇到一个“丑陋”的狗,耳朵垂落,腹部臃肿,总是一副懒散的模样,甚至还时常流鼻涕。但是,这只狗却成了作者美好童年的陪伴。
相对于描述一只外貌堂堂的宠物,上述的描写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因为它诚实,因为它真实。
或许你会问,为什么丑陋的形象会更吸引人?我想,这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各种各样真实情感的世界。我们不应该遮掩那些看似“不完美”的一面,而应该勇敢地展现它们。
丑陋并不等于不可爱,不等于没有价值。相反,它可能意味着坚强、坦诚、真实。这正是作文中所需要的元素,它使得作品更具触动力,更引人入胜。
所以,我想告诉大家,在写作文时,不妨尝试展现人物的真实层面,或者说,你可以让他们看起来“丑一点”。这并不是为了挑战审美标准,而是为了突显人物的个性和独特之处,使作品更加生动、感人。
在下一次写作文时,你或许可以尝试一下。或许,你会惊讶地发现,写丑也有美,让你的作品更具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