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静气,全神贯注,聚精会神,这样的线性思维正在被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取代,这种新模式希望也需要以简短、杂乱而且经常是爆炸性的方式收发信息,其遵循的原则是越快越好。
尼古拉斯•卡尔在《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中指出,这个前提条件正在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而变得岌岌可危。计算机仍然不能解决那些不可被计算的问题,然而我们自己却在越来越多地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人类独有的那部分思想优势。
人们用以支持或扩展自己神经系统的工具塑造了人脑的物理结构和工作方式,比如我们怎样发现信息、存储信息、解释信息,我们怎样引导自己的注意力,怎样调动自己的感觉,我们怎样回忆,怎样忘记,这些都受到技术的影响。
比起无法存储信息,更糟糕的或许是无法处理信息。老师会说“课上学的知识课后要好好消化”,这个“消化”的隐喻恰如其分地呈现了大脑处理信息的过程:左脑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处理长期记忆区中的信息,构建出一个思维体系,供右脑在其上进行逻辑思考。缺乏连贯深入的信息获取方式,使得左脑构建的思维体系破碎凌乱,于是对信息的使用也随之变得浅薄。
在这本《浅薄》中,卡尔并没有多谈如何与浅薄化的趋势抗争,但抗争的方式已经呼之欲出。
重新夺回主动的第一步在于阅读。我们需要学会隔离永不停息的信息大潮,停止浅尝辄止的、信息采集式的阅读,回到书籍时代的深入阅读,通过思考把信息组织到一个完整的框架或体系中,花时间进行这个反思和组织的过程,使信息以及你为它组织的框架能被转入长期记忆,使其孕育出深刻的、创造性的思想。
从这个意义上,作为读者的你现在把眼光放在“周末荐书”栏目上,这就是人类拒绝走向浅薄、拒绝被计算机取代的希望所在。
这本书的副标题很抓人眼球——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 听起来有一种站在智慧制高点批评一群乌合之众被互联网控制的恶狠狠的快感。 该书主旨是告诉我们,我们的大脑会随着我们获取信息的介质和方式的变化而改变。 作者书中历数从文字出现、活字印刷、打印机、计算机等历史阶段,人们认知方式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旁征博引,甚至缜密。 同时,作者重复表达了对于互联网时代,大脑被重塑的担忧: 1.信息过载,注意力匮乏,专注的能力消失; 2.本来用来加强自身能力的科技却在麻木弱化自己本身的这种能力,比如汽车导航GPS等;3.由于精力涣散导致的人性丧失,同情、怜悯等人性的基本特征逐渐消失。 本书阅读起来稍微吃力,除了一连串又长又臭的英文名字,还有很多关于生理学、心理学的专有名词,颇为费力。 但是正是这些大量详实的资料数据,才给读者带来深刻的认识,印证了作者的观点和人类认识世界的规律。 最后,还有个认识规律很重要: 1.重复是记忆之母,只有重复,我们的短期记忆才能转化为长期记忆;2.人的大脑是可塑的,只要加强外界刺激,大脑的神经回路就会得到加强或者改变。
要你学会在网上做一个“娴熟的猎人”,书就成了多余的东西。说到底,通过阅读和实践建立深度思考、逻辑思考,网络才能变成你的工具,而不是被动地被网络结构成为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