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很多人看来,这句话是说整个天下都是大王一个人的私有财产。其实产生这种理解也正常,历来封建历代王朝,都在刻意扭曲这句话,目的是为了自身暴力统治的合理合法性。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时代,就已经出现了扭曲,通过咸丘蒙与孟子的对话,孟子对咸丘蒙的观点已经进行了很明确的纠正。下面是两人对话的部分节选:
《孟子》.卷九.万章上.第四章(摘录)
...咸丘蒙曰:...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於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馀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译文】:咸丘蒙说:...《诗经》上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已经做了天子,请问'瞽瞍'(舜之父)怎能不做他的臣子?
孟子说:这首诗,不是这个意思。说的是【(作者抱怨)为‘王事’而不能奉养自己的父母】。是说【都是君王的事,只有我有才能、更辛苦】。所以,解说《诗经》的人,不能因为文字(对文字望文生义)影响了对诗的辞句的理解;不能因为辞句而影响了对诗的主题的理解。要通过自己对诗的领会,去理解作者的思想;这才能懂得诗的真正含义。如仅仅停留在辞句的表面意义,那么,《云汉》诗中有『周馀黎民,靡有孑遗』就成了【‘周’剩下的老百姓,没有再活下来的了】
但孟子之后仍被很多学者断章取义,愚弄百姓,还是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可见统治阶级对文化的垄断不可谓不强。
罗辑思维的罗胖对这句话也有一种全新的理解。这句话是周朝发明的“天下”理论,是制度上的创新。因为在周期取代商朝以后,政权是不稳定的。当时部落林立,很多的部落是不服周朝统治。那么怎么能让其他部落诚服,必须有一种普世的观点。即天下都是周王的,周王是天下共主,而不是某一个部落的。就好比现在联合国是代表所有国家的,不是代表某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共同体。正是基于这种共同体的概念,所以不管哪个朝代都追求做天下的王,都在努力追求大统一的国家,文化细想也在不断融合。
这也给我们启示,前人理解的历史不一定都是对的,也许是为了某种原因被歪曲了。理解历史,最好的方法是从历史的角度全面的去思考,才有可能更接近历史真相。不管这句话有没有被误读,从结果来看,有利于维护整个中华民族的统一。不管朝代更替,国家分分合合,最终都会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