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读到《教学勇气》第五章时,我基本能顺畅地理解帕尔默的教育理念了,虽然东、西方教育模式完全不一样,但他说教学于共同体中——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我却领略了他极富灵感地表达了对教学的呼唤以及教学的痛苦与喜悦,热情洋溢,引人共鸣。对这一章的我也有一些我的的感想。
回想自己经历的十几年受教育的历程,教师课堂上都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当我刚当教师时,也采用这种模式。后来教学改革,提出以学生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个人的感觉,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都算不上是很成功的,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有时我也会迷惘,如果整个课堂都是老师讲授,学生就缺少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可是如果完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目标就难以完成和教学过程就难以控制,课堂流于形式,教学质量会受影响。而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可以说是教师的生命。
《教学勇气》的作者帕克提出了一个新的模式,就是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在真正的共同体模式中,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同时专注一件伟大事物,在这样的课堂上,让主体——不是教师或学生——成为我们专注的焦点.”这种模式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教学方式。
帕克“教学于共同体中”的思想深深吸引了我。在真正的共同体模式中,我们必须在教学的核心范围内,加入一件伟大事物,也就是第三事物。它真实存在,且生动活泼,有声有色,以至于它能令教师和学生都要为他们所说和所做的一切负责。这时,教师可以当学生,而学生也可以当教师,彼此都可以伟大事物的名义向对方发表见解。书中讲到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位优秀的教师与一群五岁的小孩围坐在地板上,齐读一个关于大象的故事。透过那些孩子的眼晴,几乎可以看见圆圈的中央真的有一只大象!因此,“大象”就是那个“伟大的事物”。
由以上,我自然地想起曾带孩子们上一过一堂有光的课,用手电筒在黑屋里照在墙上,让孩子们从以往的生活经验中来延伸,他们真的知道能辨别发光源、光束,以至于到反射,虽然整堂课我只作了逻辑性的发问,适当地做下专业解释。课后反思中,我惊奇地发现,原来师生共同关注教学内容是那么愉快的教与学的过程。
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以主体为中心,我个人的理解,主体就是指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研究的对象,也就是客观真理,也可以理解为教学的客观内容和知识点,那么,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两种模式的弊端就可以避免。当教师和学生共同关注同一个主体时,双方的积极性都会被调动起来,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这个主体,有效地把学生和教师联系在了一起,一方面,学生不会被忽略,另方面,教师也不会失去主动性。
我们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很多年了,教师的教学模式,有的是以教为中心,有的教师平时上课是以教为中心,上公开课时就改为以学为中心。因为真正在实践以学为中心的教师,往往教学质量不怎么好,为了分数,我们的教师大部分还是传统的模式,就是以教为中心,所以教学改革很难真正落实。而帕尔默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选择,第三条道路。他提出的以主体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离素质教育更近,不失为一种可以借鉴的方法。
最后,我想说的是,一个美国人写的著作,他的观点可能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的教学,但是,教育的本质是相同的。美国学生的课堂看似是失控的,但是学生体现出了“天无我大”的自信和对创造的强烈渴望,而这正是个体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有数据显示,仅仅在1979年到1999年的20年间,美国“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育了年间,美国“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育了4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197位知识型亿万富翁。2003年共产生11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占了半数左右。记得一位伟人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美国教育实践的成功,说明了美国教育制度的优势,美国教学模式的成功。我国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忽视对孩子创造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教育优势,打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改进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不求数量,但求质量,不再以单一的教师主导的课堂形式,多使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已对事物有独立的见解。
回顾中国教育改革走过的征程,我们在岐路上越走越远,挂素质教育的名头,应试教育变本加厉,完全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成为常态,题海战术,甚至去培训班进行超纲学习,一切为了分数,不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不顾教育的客观规律,可以说是误人子弟,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应试教育的典范,以衡水中学和毛坦厂中学为最,它们被许多学校奉为学习模仿的榜样,是我国应试教育现状的缩影。学校军事化的管理制度,使其成为”考试工厂”,学生沦为考试机器,天性被完全扼杀,牺性一切只为了分数,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高分低能就在所难免了。然而,以分数论英雄的高考的辉煌成就令许多家长趋之若鹜,令许多教育工作者推崇膜拜。中国教育改革孜孜以求了许多年,却仍然没有摆脱唯考试分数论”的束缚。
好的榜样不是没有,只是大家都不愿意学。人大附中和深圳中学是我国素质教育的典型代表,不仅给学生自由,也给教师宽松的教学环境,不以分数论英雄,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鼓励与自由发展,个性得到解放。这样的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学习成绩好,动手能力强,个性活泼,心智成熟健全,具有创新精神,理应成为所有学校学习模仿的榜样。这就需要中考制度高考制度和人才选拔机制进行改革,不以分数作为唯一的依据,不能再“一考定终生”。
我们要实行真正的素质教育,不能再以分数论英雄了。每到中考高考结束,各种新闻媒体会有对中考高考状元的过分宣传,各种状元的宣传连篇累牍,仿佛考试拿了第一名就是成功了,就是人生的赢家,其实都是没有必要的,会对大家产生误导。有一些“有识之士"大声疾呼:素质教育不是不要教育质量,而是要更高的教育质量这本来没错,却又被扭曲了:更高的教育质量的最好体现就是更高的考试分数!在课改进行得轰轰烈烈的时候,我们更应警惕这些貎似先锋的“回头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发展大势所趋,也是百姓人心所向。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只有素质教育,才能点燃思维创新的熊熊烈火。帕克的观点,对我们的教育改革不失为一剂良药。愿中国教育改革能真正走上正轨,唯分数论英雄的时代可以终结,素质教育能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