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岗学校:上海市格致中学
读书就是读人生
——兼议宋、连两堂语文示范课
2018年4月12日 陈建全 安溪梧桐中学
“语文课要像谈禅一样,禅机的奥妙是无法用语言讲出来的,正所谓‘禅机说到无言处,空有游丝百尺长’;语文课是磁场,教室是空的,韵味却是实足的,即言有尽而意无穷,余音绕梁;读懂教材是语文老师的坎;读书就是读人生,读书就是精神成长,读书才能成为大写的顶天立地的人,读经典文学,感悟人生价值……”89岁高龄的语文界老前辈老泰斗于漪老师的精彩点评,跟青年教师们的“共勉”,一直在心中缭绕着。今生能在上海意外的遇见这位人人敬仰的大师,也是一大幸事。
2018年4月12日,上海市大同中学,语文届大咖云集,上海基础教育助力“新秀”教室教学展示与教育论坛在这里举行。大同中学宋士广老师的《青春恰自来——“以青春为名”的诗歌赏读与创作》、北京教科院语文教研员连中国的现代文阅读《祈求》,还有专家们的精彩点评,4个小时的视听盛宴,不仅是惊叹赞叹,更多的是羡慕嫉妒。
一、无诗的人生是贫瘠的人生
“这是在唤醒生命力,讴歌生命力,被宋士广的诗歌课堂深深震撼了!”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陈军老师如此的高度评价。宋士广是上海市大同中学的语文老师,从教十余年,功底非常深厚,他喜欢诗,他爱上诗,他写诗,他也教学生写诗,他诗性的课堂感染了今天在场的专家、学者和语文老师。
1.教学目标设置很清晰。抓住新诗形象、语言等特点,揣摩诗歌流露的情感与思想;通过朗诵诗歌、读写结合,赏读新诗之美,咏叹青春旋律;激发学生的诗情和兴趣大胆地表达对青春的理解和思考。有人说,是个是让人读不懂的语言。正因为读不懂,宋老师才紧扣形象、语言入手,通过读、写、析、互动,达到青春与“青春”的对话、共鸣,进而对青春的理解、体悟。
2.导入独特吸引眼球。这篇课文是组诗《新诗三首》,食指的《相信未来》,闻一多的《青春》,席慕蓉的《青春》。宋老师以“袁枚《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导入,凸显今天的主题:青春恰自来——“以青春为名的诗歌赏读与创作”。这个导入设计是多么的静心用心。
3、教学过程设计环环相扣。
环节二:初读印象你最喜欢学习材料中的哪一首诗?谈谈你欢的理由,并朗读你喜欢的诗句。
环节三:深入赏读这三首诗,是青春的三部曲,尝试为它们排个顺序,并简述理由。老师适当的点评“间一多:青春初来时的喜悦与自由。食指:青春正茂时的痛苦与信念。席幕蓉:青春已(将)逝时的遗憾与珍惜。”诵读诗歌——抓住形象与字词,具体深入感受其中青春的内涵。突破后的自由,仿徨后的信念,伤逝后的珍惜。
环节四:创作交流。用往届学生的诗作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通过创作进一步感受青春内涵,抒写自己的青春感觉和思考。我珍惜我的秘密/也珍惜我的痛苦/我守着一块小小的石头——张杰妮(2017届)《火焰》,无形的影响也是“为了把光打开”。
环节五:布置作业:结合本节课的收获,尝试创作一首新诗,为学校第9届五月诗会投稿。选择一首你喜欢的新诗,尝试着在不检索资料的情况下去欣赏解读,写一篇不少200字的赏析文章。
这样的设计吻合学生赏读现代诗的心理特点,也是最能唤醒学生“青春”萌动,让学生不得不喜欢现代诗,非得走进去读诗不可的感觉。尤其是问题的设计,诵读的落实,用诗化的语言来赏诗,用插画来点拨学生抓住诗歌形象和语言,领会诗歌洋溢的信念和精神。这些细节的处理,都是在赏读过程中越来越清晰的。
这是一个用生命热爱着诗歌,且充满诗意的老师,正如陈军老师点评的:唤醒了学生的唤醒,是形象,是语文,还是学生自己,这其实已经超越了语文课,学生也超越了文本,真正的走进了诗歌,诗歌走进了青春的心灵。学生风华正茂,朝气逢勃,天然具备青春的诗情。宋老师说:“赏读可以更好地引导创作,创作可以更好地加深赏读。”“诗意的来源,来源于诗歌本身,来源于学生,也来源于老师。”这样的语文课,不仅打开一扇窗,是一扇扇门,超越了食指,超越了闻一多,超越了席慕蓉,惊叹于孩子们用否定建构了自己的肯定,他们也在探索着青春的脚步,以青春为名,只因青春恰自来。
二、优质的阅读,就是充分去“经历”
“我只想离语文课近一点,再近一点,免于在大城市中快速堕落;语文课是有尊严的,有自己的学问的;不仅仅是在教学生,也是一节课一节课把自己教出来;语文课是激发生命的内力,与课堂相遇相知……”这就是连中国,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语文教研员,北京四中人文教育首倡者,北京四中人文教育工作室负责人……
“阅读课,就是我们与文字的充分交流,阅读,是在慢慢唤醒自己,发现作家,找寻经历,阅读,就要惊心动魄的去读,去读惊心动魄的文章,同学们一起来看林敬钧的《祈求》的第6段,为什么惊心动魄了,闪过什么?”连老师“惊心动魄”的导入,就像磁场一样,不仅深深吸住了学生眼球,也着实让在场的老师们也惊心动魄了一回。
1.何止于教学目标。在具体的阅读中、在具体的语境下,通过自我主动的语言实践,帮助学生逐步形成个体言语经验;通过品味语言,触发学生情倩感,帮助学生主动把握人物形形象,个性化立体化理解人物形象;以语言和形象为媒介,建构学生精神世界,推动学生生命发展。这样的阅读课教学目标设计,我想也是够惊心动魄的。
2.超越文本的教学过程。本节课是在核心问题的引领下,师生、生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在共同品味语言的基础上生成。教学细节,将依据具体学情,在过程中诞生。围绕核心问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深入研讨,个性化立体把握人物形象:(核心问题)深入研读文章,通过品味语言,谈谈你读出了什么,于文中有哪些发现,诞生了哪些内心的“经历”?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是怎么感受到的?
细究这一教学过程的设计,结合连老师的上课实际操作,不难发现,连老师已经超越了文本的解读。以“闪过什么”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想象,过电影法,一步一步的解读鹰的“祈求”。印象中的鹰是捕食者,是王者之态,“我拦住了那个小孩,叫他滚。鹰渐渐停止了挣扎,……我不知道鹰是否会流泪。”连老师举了老舍跳湖、傅雷夫妇自尽的例子,进而引导学生再思考,学生想到苏轼的人生,同样是鹰,大自然之鹰与人工孵化呵护之鹰是决然不同,学生解读同一物种不同经历,道不同不相为谋,连老师进一步解读,活法决定想法,无法理解眼睛看到的东西,我们只知鹰之形却不知鹰之神,如若不是“经历”,便无法真正的理解,所以,只有阅读——不是亲历胜似亲历。
“非常敬畏语文课如谈禅,语文课的哆嗦,语文课的颤抖。”于漪老师的语文观,我在连老师的这堂语文课里找到了。“因了老师这个独特的生命个体,所以孩子们才觉察了什么。我们的生命(老师与学生)一抖,一颤、一驻足,一回眸……这就是最好的课程!”全身心投入神采飞扬的连老师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位好的老师,应该经常被感动着,触发着,心头缺乏莹莹水露与片片波光的老师会逐渐带给孩子们人生的庸常与生命的乏味。”
生命完全是奔放出来的,惊心动魄的连老师解读着惊心动魄的《祈求》,给予学生惊心动魄的感悟,这,何止于语文课堂,已经是用生命在诠释生命。是“有教师生命质地积极参与的课堂,是个性的、独到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因此而富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