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Q男朋友受不了她作天作地,被怀疑一三五和女同事暧昧,被嫌弃二四六没有主动联系她安排好活动,被抱怨周日没有做家务,终于在国庆节提出分手。
小Q自国庆结束后,感觉自己浑身笼罩着一股红色火焰,游走在暴怒边缘。
终于,在某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小Q爆发了,把同居的房间砸了,砸得全身肌肉酸痛,但是心里却有种很爽的感觉。
砸完后,爽过没多久,一阵委屈找上小Q。她被委屈淹没了,一个劲地哭,从嚎啕大哭,到抽泣得上气不接下气,再到鼻涕口水都流个不停,逐渐眼泪流不出了,声音小了。
最后,小Q折腾累了,不知不觉睡着了。
第二天,焦虑找上了她。一时间,她竟不会生活了,工作卡壳,生活卡壳,脑子里塞满各种无力改变现状的念头,感觉整个人浮在半空,使出力气想要对抗,都打在空气里,丝毫得不到回应。
好不容易扛着焦虑撑到下班,终于把这周的功课完成了。整个工作的过程,小Q都感觉自己无法深入,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但是毫无感觉,犹如迷雾里,找不着方向,却隐约透露出一点光。
回到空荡荡的家,孤独、清冷的感觉,让小Q格外悲伤,忍不住又哭了起来。
她说她知道自己这样不好,却又无法控制自己的猜疑。
她说她知道男友很累,却又忍不住折腾他。
她说她害怕她不折腾,无法在男友的生命中留下痕迹, 就像她不曾在父母的心里留下痕迹一样。
后面的一段时间,
小Q走过网红咖啡店,坐着曾经和男友一起喝咖啡的椅子;
走进书店,拿起男友喜欢的侦探小说集;
路过男友喜欢的品牌服装店;
吃过男友喜欢的路边摊;
在第一次和男友见面的火锅店坐了24小时;
在出租屋里喷上男友用过的古龙水;
抽着男友惯常抽的烟;
请了一周的假,蹲在家里做清洁,每一寸都不放过,清理了和男友的回忆;
每晚看约会时看过的电影;
...
她在用自己的方式,哀悼这段失去的恋情。
我们对生命当中一些美好的东西,经常会有它能够永恒的希冀。我们希望爱情永远,亲密的依附感一直存在,我们对于生命中各种各样的事,都希望永远处在一种比较美好的、向上的状态中。
但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伴随着各种丧失,我们每个人在面对失去的时候,都需要经历一个哀悼的过程——是一个高级的社会过程。
能够面对丧失,能够经历哀悼,能够允许和美好的事物告别,承认它的不复存在,并且踏上新的旅程,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可能对我们来讲是一个更重要的心理历程以及更成熟的人格状态。
在哀伤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几个阶段:
一开始小Q不相信男友居然会分手,勃然大怒,为了防御爱情失去后的巨大丧失感,愤怒,会让我们感觉自己有力量;
然后各种情绪混乱期(委屈、悲伤、愤怒、恨意),紧跟着就是各种想要去抓住(焦虑);
但最终却不得不开始面对丧失,去跟丧失有关的东西做告别。
而在哀悼的过程中,包含心里的痛苦、丧失兴趣、退缩、没有办法去爱上新的人或者开始新的生活等。所以,抑郁是哀悼过程里必然会经历的。
只有完成了哀悼,我们才会逐渐从丧失的黑暗中走出去。
温尼克特说过:“被体验到了恨,你才能够相信自己是被爱”,爱和恨必然是交织的。
无论在亲密关系中,还是在咨询的过程中,只有等TA慢慢经历这些东西。
不仅仅是爱,同时还有跟对方的恨的部分,包括早年父母没有给予到的,或是早年象征性父母当中恨的关系的体验,并且最终发展出一种更整合的、爱恨交织的体验,能够接纳生命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