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罕篇
9.27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孔子说:“穿着破旧的袍子,与穿着狐貉裘皮衣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觉得羞耻的,大概只有仲由吧!《诗》上说:‘不嫉妒,不贪求,为什么不好呢?’”子路听了,从此常常念着这句话。孔子又说:“是这个道理,但只是这样又怎么算得上好呢?”
人不能与人比。
首先,不能与上比;其次,不能与下比。
我们先看,不能与上比。
这个道理,人都懂,能做到的却很少。
因为人的本能就是要“往上爬”,爬到社会等级中相对靠上的位置,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生存资源、更好的生存资源。
但是要做一个“高级的人”,就要超越本能。
还是要心有定向,志有定向,而不假外求。
因为外求的世俗财富、地位,不是你可控的,命中有定数,至少有一个大致范围的定数。
你求来求去,还是还是脱离不了那个圈圈,你求来求去可能是你本该有的。
而如果你用不法的手段、昧良心的手段求来的,最终可能还是会失去,甚至加倍奉还。
所以,还是要坚定志向,行所当行。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因为收获是不可控的。
另外,还不能跟下比。
喜欢跟上比的人,一般也喜欢跟下比,看到“不如自己”的人,会生出一种优越感。
所谓,媚上者必骄下。
我们应该做到真正的一视同仁。
一视同仁,不是说把在上的人和在下的人,看作一样。
而是,你心中根本就没有了上和下这样的分别。
比如,你已经超越了世俗的眼光来看待人,不是按照财富多寡、权力大小、名位高低来看人。
比如,你可以从价值观的角度来看人,无友不如己者,只跟志同道合的人交朋友。
或者,你可以从闻道、行道的角度来看人,看他的“道行”高低,德行高低。
或者,再高一层,有阳明先生所说的,万物一体之仁。
你看什么和你都是一体的,哪会再有什么高下之分呢?
你会做的是,包容万物,包容一切。
以上三个视角,无论是做到从哪个视角出发,都能够让你克服跟别人攀比之心,遇“上”不卑,处“下”不骄。
攀比的本质是向外求,求名求利。
而以上三个视角则可以让我们向内求,我们求的是,是不是悟道了、行道了,是不能能够包容他人,包容万物。
如陆九渊说: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