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慎靓王元年,公元前320年,卫嗣君再次把卫国的爵位由侯降到君。卫国前一次自降爵位是在周显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46年,卫成侯把卫国的爵位降低为侯,臣服于韩、赵、魏三国。卫国,本是周朝侯国之一,姬姓。周公旦摄政时期,管叔、蔡叔作乱,而周公勘定内乱,命齐、鲁、燕诸侯平定夷狄之人,将原本管叔、蔡叔监管的殷商之民迁到卫,立康叔封为伯,治理卫国。但是,卫国立国时即为公爵还是侯爵,以及卫国两次自降爵位的原因,历史上也有不同的观点,我们暂不去考察吧。
周慎靓王二年,公元前319年,秦国进攻韩国,夺取了鄢陵。
也是在周慎靓王二年,公元前319年,魏惠王去世,他的儿子即位,这就是魏襄王。孟轲前去拜见魏襄王,离开后对别人说,襄王的样子一看就不像一个君主,和他在一起也无法使人产生敬畏。他猛然问我:“天下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说:“统一才能安定。”他又问:“谁能统一?”我说:“不滥杀人的人能统一。”他又问:“谁愿意让他统一呢?”我说:“天下人都愿意。大王您知道禾苗吧?七八月间遇上大旱,禾苗就干枯了。如果这时天上天个大雨,禾苗就会重新生机勃勃。这样的势头,谁能阻挡呢?!”
周慎靓王三年,公元前318年,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联合讨伐秦国,进攻函谷关。秦国出兵迎敌,五国联军败退而回。
也是在周慎靓王三年,公元前318年,宋国国君宋偃开始称王,称为宋康王或宋王偃。早在周宣王四十年,公元前329年,宋国国君宋剔成的弟弟宋偃袭击宋剔成,宋剔成逃往齐国,宋偃自立为国君。
周慎靓王四年,公元前317年,秦国在鱼这个地方大败韩国军队,斩首八万人,在浊泽俘虏韩军大将(鱼+叟)和申差。各国震惊。在齐国,齐国大夫与苏秦争权,派人刺杀了苏秦。早在周宣王四十五年,公元前324年,苏秦因为与燕文公的夫人私通被燕易王发现,苏秦自请赴齐,鼓动齐宣王大兴土木,增高宫殿、扩大林园,以显示齐王的地位,想借此来削弱齐国的财力,为燕国效劳。
苏秦死后,张仪继续推进连横战略。
张仪劝魏襄王说:“魏国地方不满千里,士兵不足三十万,地势平坦,没有名山大河的保护。军队分别守卫与楚、韩、齐、赵接壤的边界,用来扼守要塞的不过十万人,所以,魏国历来是一个战场。现在,各国约定联合抗秦,在洹水结盟,作为兄弟之邦互相救援。然而,一母同胞的亲兄弟,有时还为争夺钱财互相残杀,各国想靠反复无常的苏秦的计划就结成联合抗秦,很明显是不可能成功的。大王您不与秦国结好,秦国就会发兵进攻黄河之外的地盘,占据卷衍、酸枣等地,袭击卫国,夺取阳晋。那时,赵国不能南下,魏国也不能北上,南北隔绝,就谈不上联合抗秦,魏国想避免危险也不可能了。所以我希望大王您能好好地考虑一下。”魏王于是背弃了联合抗秦的盟约,派张仪前往秦国去求和。结果,魏王中计。张仪回到秦国,再次出任国相。
鲁国鲁景公去世,其子姬旅即位,为鲁平公。
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巴国、蜀国互相攻击,都来向秦国告急求救。秦惠王想出兵讨伐蜀国,但顾虑道路险峻难行,韩国又可能来侵犯,所以犹豫不决。将军司马错建议仍旧出兵伐蜀,张仪持反对意见,主张去征讨韩国。秦惠王让张仪说说他的主张,张仪便说:“我们应该与魏国、楚国亲善友好,然后出兵黄河、伊水、洛水一带,攻取新城、宜阳,兵临东周、西周国都,控制周朝九鼎和天下版图,挟持周天子以号令天下,各国就不敢不从,这是称王的大业。我听说,要博取名声应该去朝廷,要赚取金钱应该去集市。现在的黄河、伊洛一带和周朝王室,正好比天下的朝廷和集市,而大王您不去那里争雄,却回过头来和那些戎狄争斗,这和王业背道而驰啊!”司马错反驳说:“不对。我也听说有这样的话:想要使国家富强必须先开拓疆土,想要使军队强大必须先让老百姓富庶,想要成就王业必须先树立德行。这三个条件具备,王业可成。现在秦国地小民贫,所以我建议先从容易之事做起。蜀国,是西南偏僻之国,又是戎狄之族的首领,内部有夏桀、商纣那样的战乱;秦国攻蜀,就像狼入羊群一样容易。攻占蜀地可以扩大秦国疆域,夺取它的财富可以富裕百姓,而军队不须有大的伤亡就可以使蜀国屈服。占领一个国家而天下并不认为秦国强暴,获取利益天下也不认为秦国贪婪,我们一举两得、名利双收,更享有除暴安良的美誉。秦国若是攻打韩国、劫持周天子,就会臭名远扬,也不见得有什么实际利益。蒙受不义之名,攻打天下人反对的周国,那可是很危险的!其中的原因如下:一是周朝是天下诸侯的宗主,而齐国是韩国的盟国。周朝自知要失去九鼎,韩国自知要失去伊洛一带领土,两国将会齐心合力,求得齐国、赵国的援助,并与有旧怨的楚国、魏国和解,甚至不惜把鼎送给楚国,把土地割让给魏国。如果这样的话,大王您也是没有办法的。这就是我所说的危险所在。所以,攻打蜀国才是最完美的策略。”秦惠王听从了司马错的建议,起兵伐蜀,仅用了十个月就攻克蜀国,把蜀王降为侯,又任命陈庄为蜀国国相。秦国吞并蜀国以后,秦国更加富庶和强盛,而轻视诸侯各国。
苏秦被杀后,他的弟弟苏代、苏厉也以游说著称于各国。燕国国相子之与苏代联姻,想谋取燕国大权。苏代出使齐国归来,燕王姬哙问他:“齐王能称霸吗?”苏代回答:“不能。”燕王又问:“为什么?”回答说:“齐王不信任他的大臣。”于是燕王把大权交给子之。鹿毛寿对燕王说:“人们称道尧是贤明君主,就是因为他能让出天下。现在燕王您要是把国家让给子之,就能与尧有同样的名声。”燕王于是把国家嘱托给了子之,子之于是权倾一时。还有人对燕王说:“古时候大禹推荐益为接班人,又让儿子启的属下作益的官吏。大禹老了的时候,认为启不能胜任治理天下的重责,于是把君位传给了益。然而启勾结自己的党羽攻击益,很快夺取了君位。因此天下人都说大禹明着是传天下给益,而实际上是让儿子启去自己夺位。现在燕王您虽然说把国家交给子之,但官员都是太子的人,这也是名义上把国政托付子之而实权在太子手里啊!”燕王便下令收缴所有官印,把三百石俸禄以上的官职都交给子之任命。从此,子之实际上面南称王,姬哙年老,不再听理政事,反而成了臣子,国家大事都由子之来决断。
周慎靓王六年,公元前315年,慎靓王去世,其子姬延即位,为周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