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好!
昨天晚上,当我与孩子谈起你的时候,他满怀怨恨。这是为什么呢?他说从小爸爸对他太严厉了,从来不好好的说话,如果生气了,对他不是打就是骂。还有就是爸爸从来不让小朋友到你家去玩,每次都是他到别人家去。
对于第一个原因,我知道那对他是很大的伤害。因为在你不止一次的对我说,教育孩子不能不打。你信奉“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这样的教子之道。你还说当年你的父亲就是这样对你的,你不也挺好的嘛。可是你想过吗,时代变了。过去父母、先生打孩子的理论依据,已经不能适合现在的孩子,你确实应该把残存头脑里的旧思想扔掉了。
我却没想到第二个原因对他的人生造成这么大的影响。我静静地听他说话,心里却很难受。作为一个父亲,我也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虽然现在我是在给你写信,可你的孩子也同时给我上了一堂课。
过去,我也考虑过这方面的问题。记得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小孩子之间最厉害的惩罚是什么呢?是我不和你玩。这是一种可怕的软暴力,当一个孩子被孤立时,伤害是巨大的,当一群孩子孤立一个孩子时,那伤害更是无法想象。”所以,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们不能凭主观做事,更不能忽视细节问题。独生子女很难教育,甚至有观点认为独生子女是教育不好的,就是因为家长对孩子过度呵护,让孩子失去了同伴的陪伴。
当然,还有一点也要注意。我们做家长的习惯于为孩子甄选伙伴。比如说,我们总希望孩子与那些品学兼优的孩子在一块玩耍,对于那些自己看不上眼的孩子则横加阻拦。殊不知我们有些好心其实是办了坏事。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道理不难理解,我们替孩子挑选的朋友适合他吗。马克吐温的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里描写了好几个天真可爱的孩子,有聪明爱动又调皮捣蛋的汤姆·索亚,他的骨子里就具有冒险风格。这样的孩子,好像不被家长们喜欢。如果在我们的生活里,我们可能怕自己的孩子和他纠缠在一起,一是怕孩子学坏,更怕孩子遭到“欺负”。
“坏孩子的好”,这句话看似矛盾,却应该引发我们深思。自古以来,人们给每个孩子的定义都是不同的,他是好学生,他是差生……可是又有谁真的在乎过那些孩子的感受啊!
**,我们在谈话时,还提到了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说:“你觉得生活中谁对你好呢?”孩子想了挺长时间才说,爸爸妈妈对他好。我进一步问还有谁对他好时,孩子却说不出了。于是,我向孩子提了几个人,比如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孩子漠然地说:“我们又不在一块儿,感觉不到他们对自己好。”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说的是,我们爱孩子,孩子也能感受得到,可为什么“爱”与所谓的“恨”相抵时,所有的爱都被抵消了呢?对于这一点,我想要说的是,在我们与孩子相处时,我们缺少了平等的交流,我们可能没有深入的了解孩子的想法。如果今后我们多给孩子一些发表意见的机会,引导他们把内心的话说出来,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生活中,千万不能忽视对孩子的感恩教育。也许除了我们自己,我们的父母对于孙子的爱应该是最无私的。前些天一个老朋友说了这么一句话让我很感动,他说:“我现在没事了,就在家看孙子。我发现一件事,看孙子满心的就是喜欢,啥毛病也看不出来。”祖父母对于孙子的爱是温暖的,我们要引导孩子去感受爱,感恩爱。
说了这么多,再回过头来一看写下的这些文字,竟啰里啰嗦,很想再修改一下。转念一想,还是不改了,我们对孩子不就是絮絮叨叨吗?
就此搁笔吧!
王建军
2017年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