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废话,只有干货!帅哥美女都是先关注,再阅读!
· 正 · 文 · 来 · 啦 ·
“拖延症”跟“懒”可能有交集,但通常说的不是一回事儿。
一、“拖延症”与“懒”得定义
拖延症: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
懒:本意是懒惰,指想做某事而不情愿付出行动的意思。
二、“拖延症”跟“懒”有交集但不重合
“拖延症”形成的具体原因尚不清楚,一种观点认为,拖延是由一种或数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造成的,个体在各种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都可能拖延;另一种观点认为,拖延多是由环境决定的不稳定因素造成。
著名心理学家皮尔斯·斯蒂尔在他的《拖延心理学2》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拖延症计算公式, U=EV/ID。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更方便理解拖延的成因,然后采取有效的方式,就有可能战胜它。
其中:
U 表示效率,完成任务的效率
E 表示对成功的信心、
V 表示对任务的愉悦程度
I 表示容易分心的程度
D 表示多久能得到回
如果有“拖延症”的话,则可以用这个四个因素的表现应该分别是信心不足(U)、动力缺失(V)、冲动分心(I)、回报遥远(D)。
借用中文维基百科里的定义,把“懒”归为懈怠、好逸恶劳、缺乏行动的欲望等,主要是原动力缺乏,那么它的确符合公式里的“动力缺失”的标准。
缺少做某事的动力,甚至因此而推迟做某事,并不必然是拖延。只有当这件事是不得不做、及时做更有利时,“懒”造成的推迟才能算是拖延。另外,拖延的原因绝不限于“懒”,情绪问题、分心问题以及延迟问题(即:回报遥远),都可能引发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