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你?妈妈们的教育焦虑
有人说中国式家庭=丧偶式爸爸+焦虑的妈妈+失控的孩子。作为妈妈,你焦虑吗?
很多时候妈妈们的焦虑源自他们身边接触的各类公号、媒体、妈妈群的焦虑贩卖和情绪发泄。我听过一个最让我变得超焦虑的说法,现在的教育就是你坐在剧院里,前排的人全部都站起来了,你不得不站起来踮脚。否则,你的孩子就输在起跑线上了!
虽然我才怀孕4个月,但我时不时就会想起这个问题,所有的妈妈都在往前冲,我一个人奉行快乐教育的结果会是怎么的?“别人家的孩子”在上早教班,我家娃在家里搭积木;“别人家的孩子”开始上各类英语、数学、拼音培训班,他跟着奶奶在公园跳广场舞;……
幼儿园的时候可能大家还看不出差距,但是一到小学,“别人家的孩子”都知道这个知识点了,那师是不是就一笔带过不再详述了?于是我的娃就开始跟不上老师的进度,这种情况会不断恶性循环,他自己也会变得自卑起来,他考不上好的中学,进不了好的大学,甚至没有能力考上大学,那他的一生要怎样度过呢……
所以我要加入鸡血妈妈团吗?我卖掉现在的两套房换一套学区老破小送他去本区最好的小学;我牺牲自己的职业发展和加班时间,和他一起学习STEM,蒙特梭利;我逼得他没有快乐的童年,我逼得全家和我一起鸡血,然后呢?他就一定能考上好大学吗?就算他考上了好大学,然后就一定能成才吗?就算他成才了,他就一定快乐吗?
北京大学心理咨询师做了研究30.4%的北大新生厌恶学习,这些我们眼中最优秀的别人家孩子,很多都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有多次轻生意念。他们感到孤独,感到人生没有意义,他们找不到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回想我的经历,我从小就是让爸妈特别省心的孩子。爸妈忙工作把我扔在乡下奶奶家,我从小不哭不闹从没为自己争取要什么漂亮裙子、精致玩具,而且我学习还很自觉,我的成绩一向很好。活脱脱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我为什么那么乖,因为我一直觉得父母不爱我,我怕哪天我不乖了他们会更少回家看我。
长大后我时常问自己为什么活着。小时候很喜欢看电视里的乐器表演,但是我不敢说我想学乐器;上学后我画画很好,但是我不敢想转艺术生。回想我的童年和青春,我很少追求自己的梦想,我很少为自己争取什么,所以我也不快乐。就这样,我不快乐、不勇敢、不精彩地活到了大学毕业,我常常问自己人活着是为什么呢?我也时常有轻生的念头,直到有一天和关系很好的小姑聊起我的轻生念头,她哭了,听到我有这样的想法她都好难过,请我一定不要再有这样的想法。这时候我才意识到我被爱着,被我的家人爱着,慢慢解开心结,体会父母的爱,后来轻生的念头才慢慢减少消失。后来找到了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遇到了能懂我的挚友和非常爱我的老公我才变快乐起来。
想到这里我似乎明白了,我自己那么焦虑是因为害怕,我怕因为自己童年过的不快乐,所以我怕我的孩子也不快乐;怕自己庸碌平凡不能教出卓越超凡的完美小孩;也因为自己和父母之前的联结太少而怕自己的孩子不能感受到我的爱。
我听过一种说法:人的内驱力来自两种力量。一种是尝过生活的艰辛,自知一切都得靠自己;另一种是内心有来自家庭、朋友的爱,知道不管怎么样失败他都还能回家。我自己就是第一种,我从小的拼搏努力都是源自内心的恐惧驱动。我希望我的孩子能成为第二种人,敢去闯是因为不怕失败。
我不要求他成为别人家的优秀孩子,但是我希望他在我们的爱与宽容里快乐成长。我不会刻意逼他多努力地去学习上名校,但是我希望他能找到自己的兴趣并花费时间去追寻梦想。我不要求孩子优秀出众,但是我希望他有一颗勇敢、坚毅并能让自己快乐的心。
想明白这一切以后,你还会觉得上哪里的小学重要吗?小时候吃的苦真的苦吗?你还会担心宝宝以后不能有优越生活过苦日子吗?长大后哪有不吃苦的?最苦的是吃苦吗?最苦的是吃不起苦,被生活压垮甚至被自己内心折磨。
很多时候人的焦虑是因为对未来的不确定,对未来的不确定一方面是因为对自身价值否定,一方面则是因为自己要的东西离现实能力太遥远。所以想明白你养孩子的目标,看清楚你和你家庭的能力范围,在这样的前提下正视你的焦虑,分析你焦虑的原因,找到解决焦虑的办法。
加油成为一个有力量又有爱的完美妈妈,同时也接受自己是一个会焦虑,有缺点的不完美妈妈!
美国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在儿子毕业礼致辞:祝你们痛苦且不幸
“在未来的岁月里,我希望你会遭遇不公正的对待,这样你才会明白正义的价值。
我希望你会遭受背叛,那样你才会懂得忠诚的重要。
很抱歉,我还希望你会时常有孤独感,如此你才不会把良朋益友视为理所当然。
愿你偶尔运气不佳,这样才会意识到机遇在人生中的地位,进而理解成功并非命中注定,别人的失败也不是天经地义。
当你偶尔遭遇失败时,希望你的对手会幸灾乐祸,如此你才能意识到有风度的竞争精神的重要。
愿你偶尔被人忽视,这样才能学会倾听;愿你遭受切肤之痛,才能感同身受,同情理解别人。
无论我怎么想,这些迟早都会来临。
而你能否从中获益,取决于能否参透人生苦难所传递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