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课吐槽火了!
看完家长们的扎心评论,
在表示深深共鸣的同时,我不禁思考一个问题:
孩子们为什么不认真上网课,问题到底出在哪?
一份国内调查显示,70%的中国孩子
入学后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并导致各种学习问题的产生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
孩子成长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就是注意力集
作为一位家长,我能做的是从小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而作为一个老师,需要从备课开始,将提升孩子注意力贯穿到教学的每一个过程中。以下是最近和洋葱阅读创始人彭小六共读《有效教学设计》一书的收获,分享给从事教学的老师们。
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极易被外界事物所吸引。在对儿童的研究中表明:7~10岁儿童连续注意时间在15-20分钟,10~12岁儿童连续注意时间约25分钟。时间紧﹑任务重,如何提高孩子们的课堂注意力显得尤为重要。
在导课中让学生清楚教学目标
导课最重要的功能是帮助学生做好学习准备,它既可以用来激发学习动机,又能帮助学生了解新旧知识,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书中提到激发学习动机可以采用的有:
告知并且展示教学目标、告诉学生教学或活动的目的、基本原理、重要性等;预先告诉学生活动的顺序;为学生提供关键思路或概要等。这一点在我以前的教学中基本是被忽视的。
在上周的教学课程中,我就将学习地图做到PPT中,并在一开始就告知学生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结果是他们更清晰整堂课的节奏,也更加专注。
导课的第二个作用是帮助学生了解新旧知识或技能之间的联系。具体方法包含:将学习与个人先前的经历联系起来;构建知识背景;通过早期教学和活动的联系,来激活背景知识;为学习创造一种环境等。
通常在绘本教学中,都会首先创造一种情境,把孩子引入其中,然后通过知识的关联,去开启新的知识。
我觉得导课在设计时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样设计是否能使学生一开始就参与其中。
在教学过程中做好问题的设置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教育他的弟子时,把以提问为主的教学方法形象地称之为“助产术”;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学生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认真设计过的有效提问,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的关键部分,它在所有的教学与活动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有项调查说,美国的老师每天都会提上百个问题,但是在国内,这个数据往往只有1/10,甚至更少。虽然大部分老师知道提问的重要性,但却提不出太多有效的问题。所以有句话说:提问是一门艺术。
提问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老师虽然知道提问的重要性,但真正实践起来却往往做不到有效提问。
那课堂中要如何设计有效的提问呢?首先,我们要明确聚敛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
聚敛性的问题,通常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通常以谁、什么、何时、何地、多少等题干开头。就语文古诗文部分,可以提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他是什么朝代的等等。大多数情况下,这些问题所需要的答案都很简短,考查的是低层次思维。
发散性问题通常有许多正确答案,因此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它通常以“如果……会发生什么事情”“有多少种……的方法”“还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等方式提问。发散性问题有助于促进高层次思维和问题解决技能,要注意的是发散性问题也会有错误答案,所以设置这种问题要对学生进行正确方向的引导。
明确了两大类问题之后,老师在设计提问的时候,还可以根据以下清单进行自查:
设计的问题是否明确具体?
是否设计了促使学生正确回答的提示、深究和再直接询问?
是否预留了足够的等待时间?
是否提供了各种类型的问题,如聚敛性、发散性问题,高难度问题、低难度问题?
是否有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情况的问题?
是否调整了问题的用词和难度,来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
是否设计了不同类型的回答方式?
是否有满足个体学生需求的应答策略?
利用峰终定律,做好结课设计
宜家有一项赔钱的生意“一元钱甜筒”,这是一个被精心设计过的巧妙的生意经,被称为“峰终定律”。
峰终定律由诺贝奖得主Daniel·Kahneman所提出来的,是指:人们对于某一段经历的记忆,只会记得高峰时和结束时的感觉,即“峰值”和“终值”的体验。
结课部分的设计,也可以利用峰终定律,在帮助学生重新审视教学内容,加深对当堂课所需把握知识点的印象和应用迁移,给学生留下愉快的体验和回忆。
比如给学生设计一个容易达到且易于呈现的展示部分。在洋葱阅读私房课课,最后总会有一个展示环节和高光时刻。不论是上台去分享一本书,还是去展示一个设计的课程模块,它都让我们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而高光时刻的颁奖更将这种愉悦的体验再推了一个高潮。这也让我想到很多培训机构,在每学期最后一节的评奖和发礼物。不论平时学习如何表现如何,孩子们在最后一节课都能得到一份礼物。
除了以上提到的展示,结课的策略还有:回顾教学活动的重点;给学生提供总结的机会;描述学生在何时何地的使用他们所学的新技巧和技能等。
在回顾教学目标或者是活动的重点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机会让学生来总结或者是回顾。回顾完之后我们可以进行进一步的迁移,就是学以致用,让学生知道这次的内容应该在什么地方去使用。比如我写景的课堂中讲到五感写作法,我还会启发学生在写事、写人、写物的过程中去使用这种方法。
教学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
愿我们永远怀着赤诚之心,认真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用心聆听每一个学生,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