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人把一个人的思想观念比作房间里的家具,也许当时苦心经营或者无意间偶得,就像我们已经无比适应了它的存在,哪怕它用起来并不是那么得心应手,或者看上去也有点不合时宜,但总因为这种那种的原因,我们没舍得丢弃,甚至于障碍到生活了,依然不舍,好像有道理。
如果不加整理,我们的屋子里会越来越多的物品,渐渐的有很多的物品我们用不上被弃在不知哪个角落里,或者被遗忘,忘记了它一直在我们身边,并且在某个时段里悠悠地发挥着作用,我们无从捉摸那种莫名其妙的感觉,或者干脆我们把它归类,归为命运使然。
我们总喜欢把那些自己一时无法明白,或者根本无从着手的东西归于神秘的力量作用的结果,这大慨是因为懒,久而久之的惰性让我们不由自主的停滞思考,哪怕显见的谬误也不加分辨。
如果我们回溯自己思想的缘由,大概会发现,一切都源于我们的偏好,而我们的偏好可能只是一次疏忽的偶然。
就像身体罹病,扁鹊见蔡桓公时数次劝说未果,有时候是自己有病而不以为意,有时候是不自知有病而无意,但能肯定的是每一次大病爆发之前必定有一段过程,或长,或短,而不会骤然爆发,更多的是你我他最初毫不在意,不加任何防范,不知何时何地已然中招,到发觉的时候,可能已无力回天。
珍爱生命,在于平时无微不至的关爱,这是个漫长且缓慢,长时间察觉不出变化的事儿,适时的监测,体检去分辨那些细微的变化,要知道有些变化或许连专业的医者都可能忽略,又何况我们这些毫无专业知识的人?或者,一些新的病毒根本上就是全新更无对症的特效药,医者曾提出:最好的免疫就是你自身的免疫力!听上去很有意思的一种版本:打铁还要自身硬!
无论说辞如何改变,意思一致:无论如何,你需要提升自我的( ),在这( )里可选填的名目多了去,它们无一不指向一个词:掌控。
太多的变数存在,当发展的链条越长,其关涉的因素就越多,可能产生的影响就越大,这是规律性的东西,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主动或被动关联的事物就越多,无论是物质,无论是精神,“浅草才能没马蹄”,远观却早已蔚然如茵;“乱花渐欲迷人眼”,近玩才发现群蜂乱舞。
是的,天下兴亡,莫过积渐二字。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过后是乱马出槽般的春笋,走过孱弱的脱壳露节,柔顺听雨的万竹风过后依然挺立,不失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