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内斯·维米尔十七世纪代表画家,他是继哈尔斯,伦勃朗之后独树一帜的画家。他生平创作的画作不被世人看好,十七世纪的荷兰是欧洲经济繁荣强国,艺术发展也相对发达。荷兰的德尔夫特市作为先进的艺术中心,而约翰尼斯 · 维米尔 (1632-- 1675)就出生在这个城市。他的生平不为世人知晓,靠着微薄的给人画画的钱过活,一贫如洗,负债累累。只活了43岁。
唯一能和《蒙娜丽莎的微笑》媲美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荷兰艺术评论家认为,这是维米尔最出色的作品,堪称“北方的蒙娜丽莎”。 现存藏处:荷兰 海牙毛利斯博物馆藏。美国女作家崔西·雪佛兰在博物馆看到被打动,念念不忘并把它作为创作的源泉,她大胆猜测背后的故事将其改编为同名小说。一时间人们通过书了解了十七世纪荷兰伟大画家维米尔,电影更是锦上添花,导演彼得·韦伯也做为首次处女作,细腻贴近原画来描述。只因在人世间多暼你一眼芳容,就今生难忘。正因为这种艺术的契合才穿越几世纪经久不衰。影片也由此获得第十七届欧洲电影奖最佳摄影。
影片开始古老的欧洲房屋,一位带着头巾的少女正在切这蔬菜,虽家中破落但却干净,少女纤细的身躯忙碌着。
葛利叶本是画家的女儿但由于父亲失明无法再赚钱,母亲无奈只好让她去做帮佣。她进入了画家维梅尔家。夫人是个庸俗不懂艺术的妇人,她很爱维梅尔但却因为破坏他的作品而被禁止进入他的画室。葛利叶很有天赋,她懂得“擦玻璃会改变房间的亮度”。当维梅尔问她云是什么颜色。她回答白色,蓝色,灰色,七彩的。她会给维梅尔提绘画意见,把椅子拿掉,减少复杂。(椅子被像是被困住了)这个迷人懂得画家心思的少女一下子抓住维梅尔的心。他教她研磨颜料,把她当模特。短暂的甜蜜相处,这让女主人心生嫉妒。她借梳子不见嫁祸葛利叶,要逼迫她离开。维梅尔不相信他发怒,把房间翻蹈找到了被孩子藏起来的梳子。这一声声的抖索声,让女主人一下寒了心,她明白她永远代替不了葛利叶。“你为什么不画我。”葛利叶最后离开维梅尔嫁给了平庸的屠户儿子。在影片最后她收到了珍珠耳环,那个象征他们爱恋的物品。
维米尔画中最常见颜色是青金石和柠檬黄。这两种色彩也是影片的主要基调。冷暖交替。氤氲清朗,慢慢抹开色彩蕴含无穷的魅力,那种模糊又清晰的颜色仿佛是人世的迷糊又有力的坚持。失落。迷茫。喜爱。爱恋。冗杂在一起。在古代,青金石历来受皇家喜欢,这种不可求的颜料,象征着崇高威严。《石雅》云:青金石色相如天,或复金屑散乱,光辉灿烂,若众星丽于天也。
影片多次出现维米尔的画作,导演也竭尽全力还原原作,在服装,交谈,眼色,场景也做了很大贡献。影片就像维米尔的画作一样,细腻柔和,石桥,教堂,与恋人在黄昏中漫步。就拍摄方法而言运用了蒙太奇手法。
相信很多人都会记得打耳洞的场景,那种发乎情止于理。情欲流转在眼神,小心翼翼的动作中。纽约时报称“一切静止于此,一切终止于此,一部荡气回肠,百感交集的杰作。”
我爱你但我不碰你。精神爱恋更加高尚,它超越所有俗世尘缘,珍惜最后的温柔,记住彼此的眼神。
在后世中,《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身份一直让人猜测。维米尔的长女玛丽亚?友人的女儿玛格达莱娜?小说家翠西(Tracy Chevalier,1962)笔下?维米尔家中的帮佣?甚至是画家的梦中情人?但我更愿意相信这位女孩是画家的挚爱,她的神态优美,微微张开朱齿,回过头来的一抹微笑,那种淡淡的温婉的笑容,摄入灵魂。特别是蓝色的头巾显得高贵典雅,无人可以取代,也许在画家心里她是价值连城的宝贝。这又有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