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写的这部电影,是《罗曼蒂克消亡史》。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咖云集”意味着“这部电影姿色平庸”甚至是“圈钱之作”。很多人甚至盘点出了“有哪些艺人参演,这部电影一定没法看”的人名清单。
一直觉得“明星效应”运用在电影中是件阻碍电影发展的蠢事,因为用了多少当红大咖,和电影好不好看,这两者关系实在不大,倒是和制片人投资方裤袋里的钱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
用的当红艺人越多,表示这部电影“好像”“应该”挺好看的,毕竟人家是个角儿嘛,于是大波的观众掏了钱,进了电影院,但进去之后的电影好不好看,有些没啥良心的投资方是不太在乎的,反正钱赚到了,剩下的随便啦。
于是,现在的观众也聪明了:你把钱都花在请角儿上了,看来电影应该够烂。
但是《罗曼蒂克》仿佛彻底打散了这个规律。
有的用当红大咖堆了一坨粑粑,《罗曼蒂克》却让你惊喜的发现了一座金矿。
这部电影有多少大咖呢?章子怡,葛优,倪大红,闫妮就不用说了,连个陪练跳舞,台词就一句话的角色,都用的钟汉良!这剧组得多趁钱啊!这么多银子砸在演员身上,剧本还能要吗?不会就花了两块五吧?但事实告诉你,不仅能要,简直就是颠覆同类型“老上海电影”的典范之作。
老上海题材的电影实在多如牛毛,从很早的《马路天使》,到2000年之后的《花样年华》《色戒》《太平轮》等等,任何一个电影档期,都有几部能和老上海扯上关系。为什么呢?从历史因素上来说,上海是东方好莱坞啊,甚至在上世纪30年代左右,远远的超过好莱坞,阮玲玉周旋胡蝶,那时的上海电影圈世界地位不要太高。从人文感受上来说,“上海”意味着歌舞升平,纸醉金迷,是个瞥一眼转身就能开房,低下头就能捡钞票的地方。所以这就注定了,上海会是个让无数编剧浮想联翩的地方。
但这样的多事之地也有个缺点,故事太多,题材已经被写烂,杀伐决断儿女情长,好像没啥可写的了。
但是看了《罗曼蒂克消亡史》之后,你会觉得“上海”仿佛不是你之前认为的那个浮华世界,转而看到了一片繁花掩盖下的森森白骨。这是一部非常萧索的电影,披着华丽的外衣,但真正品味起来,里面的凄凉感冷得教人心惊。
“我看透了你所谓的博爱,表面上是宽容友爱,其实不过是自私的自我保护,以及懒惰,逃避责任。只有博爱才最安全,最省事。”这是章子怡的台词,也是剧中很多人的命运。他们无比博爱善良,也无比自私自利。
还有那段《带我回上海》音乐衬托下的枪战,温暖的旋律配上血腥的画面,有了一种《被人讨厌的松子的一生》的既视感,婉转又冷漠,就像它的名字一样,这是一段华丽的“消亡史”。
《罗曼蒂克消亡史》是没有主人公的。这好像并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个时代,更多的是在表达一种情绪,一种氛围。时代是由许多小故事拼成的,而这样无主角的“群像”的人物设定,考验着每个角色的演技。是粑粑还是金矿,是由每一个小角色决定的。
由于人物太多太杂,每个角色分配的时间也很少,领便当的频率也相当高。而很多角色通过一个眼神,一句话就能实在的反映出人物性格,着实厉害。
就像映射当时“上海三大亨”中杜月笙的陆先生,你会发现葛优的每个眼神移动的都很慢,动作也很慢,一张脸除了嘴巴念台词以外哪儿都不动,就差在脸上写“老谋深算”四个字了。一直让人想入非非的的霍思燕,小手一盘,唇瓣一翘,娇羞又有些放荡的性格跃然屏上。映射上海滩电影皇后胡蝶的袁泉,不过三场戏的戏份,一嘴的吴侬软语,娇嗔无限,面对丈夫的背叛时又显得凄凉无奈,表演非常有层次。还有“导演赵先生”韩庚;只有一句台词的陪舞小鲜肉钟汉良;一直给晚辈“上课”的老司机王传君。好像整场电影下来,没有一个人物是面目模糊的,每个人都有着清晰的,一看便知的性格特点和记忆点。
好的演技要有好的剧本作为载体,才能散发出其独特的韵味和特点。好电影并不是海报上那几个名字就能决定的。导演程耳对于这种优雅邪恶气质的拿捏恰到好处,一瞥一笑,一字一句,皆入木三分。他用电影制造了仿佛一个个血盆大口的光影洞穴,等着游客们一一光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