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果粉,但我在用iphone,因为它的确是目前最好用的手机。乔布斯的确是个传奇人物,但我挺反感人张口闭口就提他,尤其是在美国学校的管理类课程上,在各种装X逼犯口中,他简直成了一个让耳朵长茧令肠胃不适的关键词。我认为他的成功与他的个性与品味密不可分,不见得是什么通用的管理学案例。其实以他的知名度,他的是非功过,在几乎所有人心里已有各自的定论,怎么吹怎么黑都不会有太大改变。同时,他的事迹也是大众耳熟能详,那么怎么拍他的传记片,才能做到不流水账、不老套,有新意有趣味呢?
艾伦·索金编剧,秉承了他自《白宫风云》以来,一直到《社交网络》和《点球成金》一贯的快节奏的伶牙俐齿的犀利风格。为了避免流水账老套乏味,他和导演一起至少做了这几方面的努力。
首先,本片抓取了乔布斯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三个重要时刻作为横截面:老一代Macintosh的发布,Next的发布,和iMac的发布,而没有像之前另一部乔布斯的电影那样成了没有重点的流水账。毕竟一部电影只有2小时,要完整而有趣的展现一个人的完整一生是不现实的,抓横截面来反映个性和特色是很好的办法。而之所以选取这三个时间点,而不是更为成功的Apple II或iPhone,是因为它们更有戏剧性和代表性。Macintosh是他从自负的巅峰跌落的开始,Next是他被亲手创办的苹果扫地出门后的第一次反击,而iMac则是他带领苹果再创辉煌的开端。
其次,即便是这三个发布会,台前的故事也早已为大家熟悉,在电影上重复一遍有什么意思呢?所以幕后成了本片的重点,展现乔布斯是如何与人打交道的。选取的对象有属下Andy,搭档Joanna,当年共创苹果的合伙人Wozniak,曾经如胶似漆后来势同水火的苹果CEO Sculley,还有私生女儿Lisa和其贪财的母亲。很有代表性,也很精确,数不尽的快节奏嘴炮和劲爆台词,把乔布斯传记里描述的几大性格特征(刻薄、自负、自私、领导力、深藏的爱心)都秀了个遍。
第三,关于演员。迈克尔·法斯宾德和乔布斯长得一点也不像。本片也没有用力把他化妆成乔布斯的模样,而是着力树立其性格(上面提到的这些),力求神似而非形似。这一点的效果就见仁见智了,毕竟真实的乔布斯与传记和电影里的形象有多少差别我们也不得而知,而且法斯宾德这个演员的个人特色还是很突出的,所以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另一个刻薄自负有领导力也有温情的天才。
最后,最重要的一点,是在选取三个重要时刻的基础上,在另一个维度的切入点 — 乔布斯本人的对领养出身的敏感,以及他对自己亲生女儿的矛盾感情。作为一个自命不凡的人,曾被生父母抛弃再被领养,是具有挫败感的。他看到的是自己曾被抛弃拒绝,而不是被养父母选中。影片通过其他人物一再和他提起这个话题,是为了探讨这个出身和这种心理,对他的为人与事业风格的影响。再者,被亲生父母抛弃的事实,让他面对亲生女儿也有了障碍。她是私生女,还有个烦人的唯利是图的孩子妈,从拒绝承认她们,以LISA为产品命名还嘴硬,到拿着Lisa儿时涂鸦作为新产品灵感,再到最后天台上的温情瞬间,这构成了两个普通人的感情故事,拉近了这个难以相处的天才和普通观众之间的距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鲜活的人物。在这两点上下力气,远比重复他在事业和产品上的成就要高明。
为了达到上面的目的,无论是人物本身还是故事细节,都与无论是现实历史还是原为蓝本的传记有了很大区别。但是艾伦·索金认为,传记片不是纪录片,没有忠于现实的义务。它只是从现实人物和故事中脱胎而出的一个无所谓虚构还是写实的文艺作品。
当然,这部电影也不乏缺点。我们能感受到强烈的艾伦·索金的编剧风格,但是导演的存在感较弱,虽然是丹尼·博伊尔。和同为索金编剧,大卫·芬奇执导的《社交网络》相比,本片在剪辑、摄影等方面都显得平庸。但是名人传记片毕竟不好拍,也不用太苛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