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我上完声音训练课,已经过去了整整2个月,这段时间,对于声音这件事在实践的过程有了很多的新收获,记得刚刚上完课发了一条朋友圈,就有好几个伙伴来问我声音训练的事情,我答应了要等实践后写篇文章来分享,这是一篇实践后,有心得有方法的干货文。
我会去上声音训练课,并不是有一个主播梦要圆,其实早在几年前我就有了需要声音训练的意识,也买了网络课程学习,但我发现这类技能型的学习并不适合网络学习。而2020年一整年,我在做自我介绍打造的过程,因为单次咨询时间2小时,每次做完咨询都觉得嗓子疼,我必须要做点什么来改变现状了,于是,我就去上声音课了!
1.认知突破
从2014年开始,每一年我都会报学习班更新自己,这么多年下来,也有了鉴别一个课程的基础能力。首先我觉得好的课程,做的第一件事是刷新认知,下面是我被刷新认知的部分:
练气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感觉从容,练声是为了将渐入佳境变成先声夺人。评价练习效果的标准就是可以自如地运用,想怎样就怎样。说话是在动态与自然当中进行的,因此动态训练更加符合说话的实际场景,在平时训练时单项训练,好的训练的结果评估方法是:用的时候,不用想它,会自然地用,每一次训练都要有它的重点。
把语气和态度放在一句话里传递,你的每句话都是有含义的,好的表达是运用好情感,热切地想要跟你说,带着语感去说,说话是为了交流
声音训练的目的不是为了千人一声,而是为了千人千声
自己舒服自在了,别人才会觉得舒服和自在
想给人有沉浸感,不要拖字拖音
长相是一个人固定了的表情
越有气场的人越敢停下来
声调做到饱满,即使普通话不标准,给别人的感觉也不会太差
够着着听众的感觉:说给你听,说话的对象感很重要,若是遇到很多人的场景,声音要有向远方传递的感觉
这些认知是除了学习的这个技能外,还能迁移的认知,我觉得这一部分比具体的技法更重要。
2.我的声音实践之路
2.1 日常巩固打卡训练
这几年的学习里,我悟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就是技能型的学习与知识型的学习最大的差异在于:技能型的学习是需要用时间长期时间,才会真正获得的,否则就会停留在头脑层面的知道但能力层面做不到。不管是运动、演讲还是声音都是这样的,它不是通过你看书、想就能真的会的东西。
所以,当我看到2天的声音训练课结束后,还有21天的巩固练习的时候,感觉这就是我想要找的课程。当我从第一天开始巩固练习,就发现每天的声音打卡其实并不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每天30分钟是一定要花在上面的,有的时候我得花1个小时,但即使是这样,我仍然坚持到了21天打卡完成,原因就是我发现打卡的过程里,我自己的变化:
我对声音更敏感了,每天出门后对声音有了更多的觉察,所以能听到更多美好的声音,这让我很快乐;
声音训练后,为了有意识训练声音,我使用微信语音功能更多了,也在发语音的过程里获得了很多即时反馈,这给了我很多动力;
最让我惊喜的还是原来2小时聊天下来,嗓子一定难受,但现在会发现很轻松,这让我可以做更多,声音不再是我的限制。
最最奇妙的还是因为每天的声音训练,我的脸部肌肉得到了很好的锻炼,21天下了,脸部肌肉更紧致了,而且腹部在运动的时候也轻松能够找到腹部发力的感觉,这是意外惊喜!很多事情能够坚持做下去,不是因为坚持本身,而是因为它能给你带来什么样的好处,要做有好处的事情呀!
2.2声音训练环境的营造
除了日常巩固的打开训练外,我还做了下面的3件事:
1.我在去上声音课程之前,买了好几本声音主题相关的书,在每天日常打卡后,有时间我便会看看相关的书,将实践过程里做的东西与理论做链接,让理论指导实践,也用实践验证理论。
2.每天看一集《声临其境》并且边看的时候边以学习的状态做笔记,也写下来了不少的笔记;
3.丰富自己的声音素材库
我记得有一次,我跟闺蜜约了聚会,见到闺蜜的时候,我说我刚刚很不开心因为某一件事情,她说:啊,我现在完全看不出来你有不开心的情绪啊!我说,那是因为我有秘诀!
在很久以前,我就会把自己喜欢的歌按时间+应用场景分类,用音乐当成自己的一个情绪开关,每次想要有一个新状态,就用不同的音乐去切换,所以,不开心的时候,听一些安静或者开心的歌曲,就会开心很多。
我也经常会在家关灯听音乐,很多时候听一首歌被打动到泪流满面,这样用单一的感官去体验事物的方式我很喜欢。
不可思议的事情是,在声音训练的过程里,我发现曾经有的这两个习惯都帮我建立了很好的听力敏感度,我很容易因为听到某个声音而感动,生命的维度因为声音训练有了更多的内容!
3.日常声音心理的心法及悟出来的新知
日常训练心法:
学会自我觉察声音里的问题,是自我训练的关键
多观察生活中让自己惊艳的声音,丰富自己的声音素材库,听觉审美非常重要,打开耳朵去听去看去学习,把耳朵打开,把心打开,听到很多美好的声音,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习惯养成:每天清晨给自己10-15分钟声音热身,每天睡前,给自己几分钟的声音放松
要学会玩声音的年龄感,你的声音就是你的乐器
多思考,听的人,此刻想要听到怎样的声音。要以送礼物的心态去表达,为了高效沟通,不说没有情绪和态度的话,说话的节奏感,我们的沟通是为了赢得对方的心,而不是赢了对方,软话重说,重话轻说,善用节奏,是照顾听众的感受。
听者的感官是需要在变化中不断被刺激的,时刻地制造期待,然后不断地满足期待
多多留意声音在演讲中的运用
如何把话说到对方心里:情感运用、气随情动、声随情变。要进入某种状态,可以借助音乐
声音要有穿透力,话筒才会更有用,强而有力的穿透力是需要透过放松的喉咙且在嘴巴里集中的气息流
悟出的新知:
最难的在于教如何运用,而不是理论。这个是我在上课期间发现老师讲的东西都是能立即落地的内容,而不是那些在书上能够找到的理论。越来越发现,知行合一,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如何把知道的做到去运用才是最难的。
底层认知的学习,都是做减法。像生命成长的课程,训练的是去掉整个成长所背负的“应该”“必须”;表演课的学习,是打破很多界限,让人回到孩子般的自然状态;这是我个人经历里特别喜欢的两类课程,底层认知的课程比普通的技能类型的课程更难,更考验自身的悟性,但一旦某个部分悟透,那就是一通百通,整个人就会有巨大的变化,这个是技能型的课程很难做到的。
层次感:声音、表演、美学、美食。层次感这件事存在于很多地方,比如声音的层次感,高低、强弱、快慢;表演的层次感,是在于逻辑与剧情的变化,是否层层递进;学素描的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物品的摆放要高低错落有致,要有空间感,而拍集体照有的时候,如果能注意到层次感和空间感,那很多东西就会完全不一样;美食里的层次感在于前味、中味、后味的不同变化,给舌头带来的刺激;
借力:健身、发声、人际关系。我自己健身5年+,也上过2次健身教练课,深刻体会借力这件事在健身里的运用。没有健身之前,我提东西都是用手臂的力量,而健身之后,学会了用身体的力量带动手臂的力量,这样的力量就会比仅仅是手臂的力量大N倍;发声的借力,我自己的嗓子说多了话会难受,就是因为只是单纯地用喉咙发声,声音训练的过程就是要借用腹部的力量支撑和积极的口舌力量,让喉咙放松;而人际关系的借力,其实是最常见的,很久以前就很相信一句话话:“人”字的结构是互相支撑,朋友之间也是相互支持的作用。
留白:说话、画画、摄影。留白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说话的留白,让交谈有了更多空间,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多可能性;而画画摄影的留白其实都是美学里非常重要的部分,水墨画就是留白的一种典型。
曲线:美学、文章、声音。美学里的曲线,我曾经特别迷恋素描,就是因为素描里很多的线条非常美,最常见的是曲线的美,生活里的服装美学、家具美学、甚至是建筑美学的体现都异常突出!文章,有句话叫:文似看山不喜平,能够带给我们情绪变化与波动的才是好文章;而声音的部分我们最常见的是一个人说话语气一直没有变化,我们就很容易走神,那根本原因是因为声音里缺少变化的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