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都挺好》的热播及高收视率,无疑是它引起了共鸣。它的剧情实际上还是有些夸张的,但是体现的现实却丝毫不过分。
我们从小都接收一种非黑即白的教育。我们启蒙的时候,这个社会告诉我们好的就是好的、坏的就是坏的,好的和坏的中间的鸿沟不可逾越,我们不知不觉接收着这样的思想,潜意识里把接触到的所有人所有事都泾渭分明的划分开来,比如班级里学习好的学生基本上就是好人、差生就是坏蛋。再后来,我们接触到了一种叫做武侠的东西,这实际上是中国的特色,我无意诋毁任何大家和宗师,但是这种通俗小说在建立高品质价值观体系的同时,也从另一个层面加深了好人和坏人的界限。后来的后来或者曾经的曾经,我们以绝对的高标准要求大家向模范学习,于是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楷模。
可是,除了这样教育孩子,似乎也没有更好的方法。只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他理应受到另一种教育,就是关于社会复杂性的教育。我们希望每一个孩子都像天使一样纯洁无瑕,行为举止都符合公共的道德规范,可是我们永远不会期待一个孩子成为一个精神上的巨婴。社会的多元化和人性的复杂性应该也作为教材体现在各种文艺产品和媒介上。
这个社会总是要求一部分人完美的奉献,这时有弊病的。道德绑架在此起彼伏的故事中并不多见,在许多人的潜意识里成为一种规矩和做事原则。实际上许多自幼经历了不公平对待和打击而成长起来的人,如果他的内心没有魔鬼,比那些自幼就被保护的乖乖男更适应社会,也更容易有所造就。我想,社会关系学等心理学课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科学,是因为如果用理性的眼光来处理亲戚之间的关系,可能会效果更好,尽管这有可能被人说教不讲人情。
实际上有些潜规则是真规则,还有些庙堂之上宣讲的规则却一般会被束之高阁。在现实的生活之中,大度的宽容的不屑于争辩争论的人往往会吃真正的物质上的亏,哪怕占据了道义的高点,却又无法处理“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悖论。试想,如果是一个有能力呼风唤雨的人讲大局讲奉献,那是一曲英雄赞歌;而一个一穷二白的人处处退让,他的人生除了用悲剧做注脚,毫无其他色彩可言。这些,不是一两句世风日下就能够解释清楚的。
我也许就是这样一种教育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前几天我刚写了一片文章,叫《四十成年》。在简书上的写作,我越来越不注重别人的评价和浏览量什么的,反而觉得简书之所以为“简”,真正是因为这个写作社区的安静,成为日更达人之后,我更多的把这里当做日记本。因此我在祝愿简书钻等利于社区商业发展顺利的同时,还是感觉到之所以我能重拾写作,对这片能给我空间的土地感恩,这是我性格中朴实而执拗的一部分,也是本色和本心。
蜻蜓点水的看了几集《都挺好》之后,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就是我对照检查,更理性的分析了自己,检讨了自己性格中的许多缺陷。由于我没能在需要的时候收到更自私的教育(这一点我没有任何埋怨,我常常以我自己的纯良为傲,我绝对不会过一个杂碎的人生),我与存活社区的价值观日渐背离。我其实在这样的性格框架下,没有办法为自己做更多的事情,而就像我刚才提到的,我又懊悔没能在勤奋努力的时候付出更多,有的时候还不得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更何况纵你艳羡巧舌如簧、八面玲珑,而你做不到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所幸我多多少少能够看明白身边人、也看明白了自己的性格。我在这许多年的路上,很多时候是一个人在踉踉跄跄的走着,也不妨再孤独一回。我只是想这一次离群索居能更好的宽容人、更好的爱人、更好的理解人,能够想出更好的办法来面对自己的困境,毕竟还没有到知天命的时节。
看看窗外,混沌的天空,不久也许就会迎来风和日丽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