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三答书中精华
我为什么会选择这本书?我希望有什么收获?
每当别人出脑筋急转弯一类的题目,我总是不能给出正确答案。究其原因,自己的思维是一支正规军,所有的作战策略都是老师教的,书上学的,根本没有什么奇兵之术以攻其不备。而脑筋急转弯却是一支散兵游勇凑合起来的杂牌军,从来不按常规出牌。当两支兵力相当的军队对阵战场,奇者胜。为了突破这个壁垒,我找寻了各种方法,采取了多样化的锻炼,终也没有多大效果。当我看到《拆掉思维的墙》这个书名时,那颗寻求改变的心猛然间跳动起来:期待着碰撞出灿烂的火花。
当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就在心里期盼:如果能从这本书中窥得自己思维固化的原因,并获知一些能够打破僵局的方法该多好。
我从书中读到了什么?
这本书共九章,可是我觉得有些章节有重复的嫌疑,可以合并成六章,分别介绍如何克服恐惧,如何找寻快乐与幸福,如何选择最佳的心智模式来面对这个世界,成功不可复制,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如何追寻最真实的自己。
第一章
所谓恐惧感,是在真实或想象的危险中,个人或群体深刻感受到的一种强烈而压抑的情感状态。其表现为:神经高度紧张,内心充满害怕,注意力无法集中,脑子里一片空白,不能正确判断或控制自己的举止,变得容易冲动。
生活中,恐惧感是那个最了解我们的敌人。她时不时会出来恐吓你:没有房子哪来安定生活?铁饭碗来之不易,将来老了也不愁,如果丢掉,你会后悔的。千万不要去尝试,外面的世界很残酷,安心待在父母身边才是最安全的......
当我们诚服于这个最了解我们的敌人时,我们会安心地生活在自己的舒适区内,不敢寻求突破,不敢尝试挑战,安安稳稳地心甘情愿地浪费掉自己有限的年华,直至最后一刻来临,我们才幡然醒悟:那个经常拉住你想大干一场的手脚的敌人,其实只是内心脆弱的幻影,而这个幻影被自己一次次喂食后,终于成功毁掉了你的一生。
为了我们在年华逝去后的无怨无悔,我们必须学会直面敌人,以行动击退她,还我们内心以平静从容。
我们恐惧的原因有三:
一是害怕失去,无论是感情还是物质上的,所以我们要弄清楚这个你害怕失去的背后价值和你击退恐惧后可能的收获孰轻孰重。
二是我们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应对这个失去,面对这时的担忧,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强化技能,充实内心,获得自信。
三是恐惧事物本身,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静待最坏结果,看看到底能糟糕到什么程度,然后接受她。
其实恐惧只是一种情绪,事情本身原没有那么可怕,只是我们给自己营造的心理氛围吓倒了我们。
“那些关在自己的心房里,整天盘算别人的人;那些躲在自己小窝里,整天等待别人搭救的人;那些躺在优厚的物质条件之上,惶恐地担心失去的人;那些内心没有安全感的人,你们能够做些什么?”
第二、八章兴趣与尝试
“生命就好像镜子一样,有趣之人对生活保持着极高的投入度,全力拥抱,生活也全力拥抱他。无趣之人用没兴趣把自己和生命隔绝,所以生命也躲开他。”
没有兴趣,有人是因为缺乏生活热情,有人是因为缺乏探索的欲望,也有人是为自己的懒惰开脱,还有人只是对未知的恐惧……原因不一而足,因人而异。不管什么缘由,她和恐惧一样阻碍着我们和这个世界,和周围的人发生的一切或有趣,或热烈,或惊险,或刺激的关系,也会使我们错失许多你曾经羡慕向往的美好。当我们切实地深入到生活,你会发现原来轰轰烈烈就上演在我们的身边,不仅仅存在于电视小说中。
所以从现在开始,请从你舒服的床上起来,从你的安全区域出发,向周围伸出你的感知触角,体味精彩,拥抱生活。
第三、六章 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也即你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及基于这些认知,你会采取的行动措施。书中将心智模式定义为运转在我们大脑中的一个程序,这个程序会按照自己过去的经验和记忆,处理我们看到的部分世界,然后在我们脑子里面构建一个自己的世界,然后根据这个创造出来的世界生活。
前段时间看过一篇对人贩子采访的报道。那个被抓住的人贩子在被问到:你也是孩子的父亲,有没有想过当你拐走孩子后,孩子的亲人会多么痛苦?他轻描淡写地回答:再生一个不就行了。这是怎样的一种无知愚昧的认知才衍生出这样的心智模式?在这种恶魔般的心智模式的引导下,他或她毅然决然选择了一条来钱快却伤天害理的道路,缺乏对生命的最低敬畏。
这恰如《自卑与超越》中所述:我们不会受损于经历的冲击—即所谓的“创伤”,只会从中摄取有利于完成目标的营养。我们决不会被自己的经历限制,只会决定于我们所赋予这些经历的意义。假如我们过去有些经历,并单纯地以这些经历作为未来生活的基础,那么我们必会受到一定误导。须知,意义不由境地所决定,我们通过自己赋予境地的意义来决定自己的行为与选择。
“在今天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我们最大的危险不是外界的压力与竞争,而是我们内心的模式。这些模式决定我们看到些什么、感受到些什么,如何思考以及最终成为怎么样的人。”
在读完此书后,我们应该重新检测内里的那个程序,有没有被病毒侵入,占据了我们生命的内核,拉慢了整个生命的运转速度,降低了生命的质量。
第四章 成功不可复制
这一篇章作者给我们罗列了大量励志故事,然后再一一揭穿它们让人奋进的伪装,还我们以真实的原型。之后作者开始说教:成功学的故事只是传奇,不是故事。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可以只是依靠从众而成功。当你把成功的定义放在外界,你会把自己陷入一种不可控的焦虑,一种得到前恐惧、得到后空虚的生活当中。你的天花板是别人的地板,而你总是在向上看,从来没有留意过床边的风景。
最后借用罗素的一句话到处成功的真谛:成功的意义应该是发挥了自己的所长,尽了自己的努力之后,所以感到的一种无愧于心的收获之乐,而不是为了虚荣心或金钱。
第五章 职业的选择
国外有很多人为了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职业,一生尝试了几十种各种不同职业。而我们国人,大部分人如果能有一份薪资可观又稳定的工作,不会轻易做过多尝试。这也和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有很大关系。
我们小时候,接受的是应试教育。当问及你喜欢什么时,都是让老师或家长赞许高兴的答案才能通过。没有个性的培养,也没有创新能力的温床,一切皆以分数说话。久而久之,我们失去了个性,懂得了生活之道,也把最真实的自己弄丢了,自然找不到自己的兴趣点,只能随着大众的潮流,被时间推着往前走。
在这一章里,古老师告知了我们五种切实有效的方式,帮助我们在多如繁星的工作群中找到能够使自己爱一生的职业。同时,他还谈到了不用投简历的八种求职方法。获益匪浅。
第七、九章 找到最真实的自己
我认为,我们之所以很难找到中意的工作,很大程度是因为我们不够了解自己。如果我们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对什么感兴趣,那么一份满意的工作也不是难事。所以这本书大部分讲的不是思维方式的墙,而是心理问题的墙。只有推倒这些僵化我们思维的心理墙壁,才能够逃离出自己缔造的樊笼。
找到最真实的自己,多么难的一个任务。在完成时,需要勇气,需要魄力也需要眼力与决策力。
我们能逃离出自己父母的掌控吗?我们能够斩断情感上的各种羁绊只为自己的幸福吗?以作者的说法,这些舍弃是智慧而勇敢的,是为自己也为家人的。但是真的所有以自我为出发点的行事作风没有自私的味道在里面吗?呵呵,找寻自我,本来就应该是自私的一种行为。他说当我们真的曾经伤害了家人,后来成功并幸福了,家人也会看到你的幸福而幸福。可是伤口能够抚平吗?
其实这是一个无解的题。怎样选都有人受伤,只是对象和程度不同而已。哎,我还是一个俗人呀,没有能力打倒亲情这堵墙。
我的感悟: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是关于克服恐惧及求职这两方面。其实之前也知道一些关于克服恐惧的方法,但是恐惧到底是什么却没有实质性去思考过。现在我把她翻个底朝天,生活中也有意识的去克服,慢慢地有些进步,谢谢古典老师。
求职,“到底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工作”还真是我的一个思考点,只是一直没有答案。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一些方法,但是真的有勇气去尝试吗?自己真的能够克服未知带来的恐惧吗?不得而知。
最后我想提点意见:古典老师列举的有些例子,和自己所持观点不够吻合,并且例子太多,有点凑字数的嫌疑。再个,古老师书中谈论的问题,很多已经被论证说理过很多次,他只是在陈列并且换个说法解释前人的智慧,也就是说他在做汇总工作。最后我觉得古老师一直在偷偷给自己的新精英打光告(有点邪恶,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