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成绩好就是更适合成为女强人的
小时候,学习好是衡量一个学生的标准。长大后,一份体面的工作是衡量一个新社会人的标准。而体面往往意味着公务员等金饭碗的工作。
学习好的逻辑是,牺牲掉课外娱乐的时间投入到学习中,来换取学习上的高分。
但体面的工作的逻辑却不一样。更体面的工作意味着你不需要为工作付出太多的精力,而是拥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
在这个过程中,我有些转换不过来。一个好学生的逻辑告诉我,不停地努力才能获得好的成绩。而在社会人的逻辑体系中,过多的工作时间意味着这不是一份好工作。你需要一条合适的赛道去努力。而这条赛道一般是国企。
二
但我好像做不了professional service
我一直认为我必须获得职业上的成就,我想去会计事务所,去用5年时间成为一名经理人,成为一名税务专家,并说服客户购买我们的税务服务,最终成长为一名合伙人。
但在事务所审计部门的实习,让我明白了事务所结构下对新人劳动力的剥削和资本主义的本质——用最便宜的劳动力尽可能地降低成本,获得收益。在轻资本运营模式下,付出项目里80%劳动的员工,只能享受项目收入的20%。唯有熬过日复一日辛苦工作的经历,在万事俱备的条件下,才能逐渐出头。
从那时候开始,我的事务所信念开始崩塌。但我还是怀有侥幸心理,税务业务线或许不一样。以及,我还可以做企业财务或者税务。
这时,我的心理状态是,理想大厦一碰就碎,但根基依然还在。
三
人生选择变得狭隘
理想大厦的第一次根基被撬动是在回家跟父亲的一次交谈。
我感觉到世界在我面前失去色彩。那就是,失去理想大厦之后,我的未来会去到哪儿。
那次,父亲很郑重地告诉我,希望我回武汉找一份国企的工作。
那时候因为智齿发炎刚刚从四大的审计实习岗位离职。智齿痛其实更像是一个征兆,给我一个理由迅速离开这个一天要对着电脑工作12个小时的地方。
我开始思考我一直坚持要去的事务所,是否是最适合我的选择。同时我心里也对税务这类业务线抱有期望。
我感觉自己像是一只风筝。父亲故意选择在我受到挫折的时候,开始对我这只风筝收线:
你看,在高空中脱缰和暴风的滋味多么难受。你看,受伤时,家里是多么温柔乡。你看,你是经不起外面的大风大浪的。只有安稳,才是生活的真谛。
谈完话的那个晚上,我迎着风在街上走了很久很久。眼泪一直流一直流。
如果我选择了武汉的国企或者公务员,是不是就是放弃了我之前所一直坚信的职业成长。那我为了去北京所做的努力,在北京所经历的困难,又都怎么定义呢。
我好不能接受。不能接受离开北京。离开花花绿绿的首都世界。
当时我带着回武汉也好,留北京也好,都试一试的心,回到了北京。
四
困境来得不早也不晚
第二次便是现在。我进入找工作状态已经75天了。有什么收获呢?
首先是银行(包括政策性)总行全线溃败,分行全部放弃。刚刚得知我最后的希望民生银行集团金融事业部笔试进面试比是1000:10。挂在笔试也无话可说。
总结经验就是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投任何岗位都得量力而行。比如建行总行报单证中心就不是很理智,即使你的简历对口,也要考虑到只招10个人的情况下,你是不是应该选择招50个人的岗位?毕竟清北人的硕士研究生到处是。
其次是国企和事业性单位。国企交了好多简历,大部分网申都没有过。双选会交纸质简历才能捞到面试机会,也大多陪跑。总结一下,大国企好国企的机会青睐的是高校男研究生、专业对口、成绩优异、中共党员。再退一步讲,争夺财务岗位,我其实没有太多优势。
企业财务岗与税务岗。融创税务岗结构化面试时,面对具体的税务处理问题时,我很露怯。我不得不承认,税务问题我只能在给我时间准备的情况进行完成,还做不到脑海里有一个数据库和处理系统。宝洁的财务岗位,行为面试时,我也没有答好。在准备的过程中,我始终觉得没有得其要领,不知道什么才是对方最看中的能力。只能讲自己的故事,而不是讲对方最想听的故事。背后的实质是,财务经历(或者数据处理的经历)不足,不能讲出这个岗位的特质。
因此,这些面试到最后反应出来的问题是:
第一,自卑心理
第二,基本功不扎实
第三,缺乏匹配经历
手头的offer是蒙牛集团财务管培、三峡集团宜昌社保中心。一个是北京的民企财务岗,一个是央企在宜昌的轻松岗位。
职业选择上,我更想去蒙牛。做我想做的集团财务,之后慢慢向财务分析发展。
但三峡集团看上去是一个不会让人失望的选择。大央企,福利待遇好。
这个选择来得恰到好处,是时候做出选择了。
一切都是必经之路。
每个人都会更倾向于对自己的错误与失败闭口不谈。
每个人都得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以及,主动寻找到内心的出口。
PS:辉哥最新的文章,我真的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