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记:只是偶然间觉得,在秋天应该读读《古诗十九首》
处暑之后第二天,山上起了雾,薄雾,从微波站大门眺望,能看到对面进站公路。公路靠边的斜坡,那排看不清识不全的树,也隐在雾中。
闲了整个夏季,我是早起去晨跑的。初秋卯时的山风中开始有了秋意,走在路上,能感受到空气中的微凉。想自己昨夜凌晨三点还被热醒,今早却有点后悔没有穿长袖出来,想到四时更替之迅速,莫名心塞。
习惯热身时每天的位置不变,站在那棵被冬天的雪压塌了的、开始横向生长的、不知道是不是盐肤木的树下,抬头看移动信号塔,一眼望不到尖,塔尖也隐藏在雾中。昨天早晨还是朗朗晴空。
雾中多了些水汽。旁边那棵枯萎的树,叶子再也没有伸展。旱死的木终究没等来甘露。
山谷中依然有蝉鸣,但好像没有夏天那么热闹了,东一句西一句,吞吞吐吐,虽也响亮。
好奇怪,每次跑步的时候,我总是会想起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可惜我一直没看过这本书,我也不知道他到底谈了什么,他究竟谈了什么?去看看?不去看看?借口如此知其而不知其所以,却魂牵梦萦般,也好,一般情况下,就不去看了。所以一直以来都是一般情况,至今没看。
跑后的好习惯是要拉伸。躲在太阳照不到的地方,在猕猴桃藤架下,一排密竹后,有长廊,一米多高度,很适合短腿拉伸。
拉伸的时候会听音乐,音乐随机。也会背古诗词文,在一个可以读诗的App上。其实我本来的目标很明确,每天背一首,从《古诗十九首》开始,到《诗经》,到《楚辞》,到《汉乐府》,到《道德经》,到《论语》,到《山海经》,任由自己喜欢,或者短小精悍的篇目
flag是去年立下的。脸也是去年就打了的。到今年,现在,至今,《古诗十九首》还没背完。
其实没什么,我时常安慰自己。胡适先生打牌的日记又不是没见过。
所以你看,我也有其类似的气质,挺好。能沾上一点关系,总也是“沾光”。而他也说过,读书的两个要素一是精,一是博。
所以,遵循古理,《古诗十九首》,我用了一年时间。自然,方法是不可效仿的,也最好别效仿。
毕竟,我也不一定能尝出个酸甜苦辣、所以然来,只不过脑中偶有一个意识:在秋天,在山上,读《古诗十九首》,是一件浪漫且富有的事。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这种想法。
许是看到今晨起雾,感受到空气中水珠给予的微凉,看到旱在夏季的树,没等来秋季的甘露,冷不丁冒出“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既可以等人,也可以等雨,叹文字之浪漫,却过时而不至,木只能随秋草衰,顿又觉遗憾凄凉无比。
许是看见去年的燕窠不翼而飞,整个春夏未见飞燕;蝉整日整夜地长鸣山间,如今听到的却是稀拉之声,不知觉冒出“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时,也许以后还会再想到“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有蝉,有蝉鸣,今年却一直未有玄鸟。
许是凌晨三点被热醒后,站在走廊吹风,听对面山峦千军万马般的风嚎,恐惧,想到“昼短苦夜长”“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难得遇此天,静静等待风的来临时。
又或许是看楼中灯光映射下的塔,看操场上突然奔出的猫,看深邃天空,满天星辰,想到“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却识不出辨不清星象时。
然春生秋死,没有什么比在山中更能感受四时变化,四季轮回。
繁败有时,秋恰好处在那个点,由盛而衰,由生而萎。在秋天,把草木从墨绿看到枯黄,把青山妩媚看到百岭苍凉,把一切凋残与死亡看在眼中,想到人也不过如此,远行如客,游寄一生,匆匆又忙忙,而古人皆已总结好,“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而后不过是“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青青陵上柏”,而后不过是“松柏摧为薪”,“古墓犁为田”,终成一抔黄土。
再没有任何季节,可赛过秋季,更能感受,轮回,生死。
但其实也不全是生死悲观。
有相思,“想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有自勉:“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有赞美,“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谁能无此曲,无奈乃杞梁妻”,
有少年无羁,“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有功名利禄,“无为穷守贱,坎坷长苦辛”,“ 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有醒悟,“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有欣慰,“客从远方来,为我一书札”,
还有久别而坚贞,“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诸多诸多。
收录于合集 #万物皆可思
9个
上一篇
敲门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