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教育即唤醒》系本号温州好老师(真名杨聪)的著作]
走在杨聪的路上,偶尔想想雷夫
——读《教育即唤醒》有感
文\麦甜守望
这是一位普通教师的教育手记,但是捧起来,就放不下,一气呵成看完整本。字里行间的教育情怀,沉稳灵活的教育方法,浓得化不开的师生情感,很难相信这是一个年轻教师。杨聪,浙江省苍南县灵溪镇灵江小学语文教师,一位令我尊敬的好老师。
开篇《蒲公英的约定》生动地讲述了杨老师通过种种努力唤醒问题学生徐龙的故事,最后以学生的转变、师生深厚的情感和学生的意外过世,给我们留下了唏嘘和感动。
徐龙是一位符合问题学生全部特征的问题学生,情感冷漠、学习缺乏动力、成绩落后、破坏纪律、缺乏自尊自信……杨老师成了他最后一年的班主任。颇为了解徐龙的杨老师,并不急着改变徐龙的学习和种种问题,而是从建立和徐龙的关系着手,精心设计着每一个细节,抓住每一个契机,改变同学老师对徐龙的态度,温暖着徐龙幼小而冰冷的心灵。徐龙慢慢地从自卑的噩梦中被唤醒,在热切地回应着杨老师的关爱中,走向求知、向上的道路。
《当她们像流动的花一样飘进教室》讲述了一堂生动的作文课。课中老师的教学机智和对学生的写作的指导,我们看到一位老练温和的语文教师。
《我真想知道死后有什么感觉》,老师从一个孩子的一则周记入手,通过写作,引领孩子探究生命的秘密,感受生命的各种滋味。在教书中育人,润物细无声地传道授业解惑。
……
最让我敬佩的是书中收录了一篇评论《是权术还是教育》——对《蒲公英的约定》的一些质疑。作者站在对整个社会的文化背景和政治现实的反思的高度,以《蒲公英的约定》为故事背景,探讨“什么是好的教育”。文章从三个角度质疑了教师的教育问题。
一、奖惩规则与教师权力的合法性——我们如何成为一个知善恶、守规则的人;
二、人的价值来源于生命本身还是社会关系——我们如何成为一个与一切他人平等的人;
三、教师与学生自我界限的构建与破坏——我们如何成为一个自律而稳定的人。
首先敬佩的儿童文学研究者、南开大学文学博士黄晓丹的评论,让我想到了另一本来自美国的教师雷夫·艾斯奎斯的手记《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雷夫以优异的教学质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成为谦逊有礼、诚实善良、成就不凡的人才。这样的成就,追溯其根源则是雷夫反复强调的“道德培养的六阶段”理论: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取悦某人——我要遵守规则——我能体贴别人——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近25年的教育实践,雷夫深信:着力孩子的品格培养,激发孩子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让孩子成为他最好的自己,老师只是一个扶手,一个教练,每个孩子清楚自己是谁,要什么,怎样成为一个有高尚品格的人。
更令我敬佩的是杨聪老师,他将一篇通篇质疑他做法的文章收录在自己的书中。无疑,这是一位有高度自知力、反省力的老师,是一位有着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度文化自觉的教师。他分享自己的教育智慧,也愿意把自己的案例作为标本剖析今天教育普遍存在的不足,以唤醒更多的同行,追寻真正的教育。
虽然,如黄晓丹博士文章中所言,“在一个几乎不可能改变的坚硬现实中去进行这样的摸索,去践行教育理想,其价值定然不是我这一篇小文所可以匹敌的。”道出在今天的现实追寻真教育的艰难,但是,并非不可能。
在我们的学校,也有像杨聪这样有教育智慧和教育理想的好老师,他们站在现实的角度,为学生的未来着想,引导他们爱学习、有礼貌、守纪律,成为一个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确实,这在今天,已经是非常难得的好老师!
但是在五十六号教室面前,我们很羡慕,却也很无助!作为老师,我们从来没有受过那样的教育,不知道什么是凌驾于恐惧之上的信任,似乎也没有做过最好的自己,一切都是由着所谓的命运的安排……我突然想到,教育是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的过程,让老师成为雷夫,是个太苛刻的要求。
虽然我们可能难以成为雷夫,但是我们已经知道第五十六号教室,知道那里有奇迹发生,让我们不妨走在杨聪的路上,偶尔想想雷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