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清代的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
……意喻之米,饭与酒所同出。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文之措辞必副乎意,犹饭之不变米形,啖之则饱矣。诗之措辞不必副乎意,犹酒之变尽米形,饮之则醉矣。
吴乔的这个比喻很精彩。诗人的“意”就像是米一样。这个“意”是诗人创作的基础,是创作的原材料。文章是什么呢?文章是把米变成了饭。诗歌是什么呢?是把米变成了酒。
米变成饭,蒸熟就可以了,简单加工,形态不发生变化。但是米酿成酒,程序很复杂,最后形态完全不一样了。按照吴乔的说法,读文章,只能“饱”。但是读诗像喝酒,会“醉”。我们现在如果把诗翻译成散文,相当于把酒变成了饭。很多时候,所谓的背景也不能帮我们理解一首诗。
我不是说背景不重要,我只是说背景不是我们理解诗歌的必经之路。一来很多背景是后人编造的,没什么依据,想当然耳。二来很多背景过于宏大,不能精准地与诗歌产生的“那一刻”对应起来。诗歌往往产生于瞬间,是很多种情绪混合的结果。有时候依照一个宽泛、宏大的背景来阐释,反而很牵强。
我们抛开散文化的翻译,抛开背景,重新来读这首诗。这首诗在讲什么呢?它其实是截取了人生的一个断面,描述了一次偶然的相遇,展示了人生的一种常态——缺失和遗憾。
我在无意中邂逅了你,我在无意中错过了你。我以为我们也许有机会重逢,可是当我再来到这个地方,我发现已经再也见不到你了。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只有一次,但是通过文字,却可以把曾经走过的路再走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