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潜意识里,一个城市无论大小必须有一座自己的图书馆,如此才能带动发展。
我对书的热爱似乎是天生的,想不起是因为什么。如果非要找一个缘由,大体上是因为我对故事的着迷。
小学的时候想要借一本自己想看的书是非常费劲的。那时候学校的图书馆算不上图书馆,只是把一间教师空出来,里面放上书架,书架上再摆一些书,这便是了。如果叫做书屋也许更恰当一些。
书屋只有中午和下午放学的时候才开放。一张桌子正好堵住了门口,凳子上坐着一位老师,专门负责查看借书条,还书条以及登记。说到这个借书条特别有意思,当时所有程序都是靠人力书写记录,学校又没有那么多教师资源,只好采用又麻烦又耗时但是又安全的做法:把书的书名和编号都刻印出来贴在走廊外的教室玻璃上,要借哪本自己用纸写好。同学登记的时候,书屋里的老师就拿着那张纸条去把书给找出来。
往往很多时候排了大半天的队,最后没借成,只好灰溜溜的离开,心里盘算着下次要跑到最前面去。我们那时候的小学生除了课本根本没接触到其他书,不能亲眼看到也不知道自己想要借哪本。有一次,终于快轮到我了,结果前面那个低年级的同学遇到了状况。一般女生借的都是安徒生的童话故事,男生借的都是插画,总之书里主要就是画。那个男生借的书全部都是文字,而且还是比较晦涩难懂的文字。老师问了他几遍那本书是否是他自己要借,男生都点头。最后老师翻开第一页,告诉他如果能读出来就借给他,结果那男生看着那些字憋红了脸,一个字没吐出来,最后只好垂头丧气的离开。
上了初中,图书馆像样点了,至少是有小学的两个教室大了。不过里面一半以上都是言情小说为主,那个时候正好是青春期,大家乐此不疲。我记得有一次我借了《骆驼祥子》好久才看完。
学校外面没有书店,那些卖笔和笔记本的店里也只是在柜台上摆一些漫画言情小说。所有的情节无外乎就是男主角家里很有钱,而且还是混混界老大,身边有一伙出生入死的小弟。上学第一学期,老大坐在了温柔娇小的女主角身边,女主角家境不好单纯得如同一张白纸,这引来爱慕老大的霸道女同学的嫉妒陷害,老大三番两次出手相救,最后两个人就在一起了。升级版的灰姑娘。
我想要看更多的书,于是发誓一定要考上高中。那里的图书馆应该更大,县城里应该有很多的书店。
如愿上了高中,才发现现实和想象总是两个不同层次。也许这也是小县城存在的问题吧。高中图书馆比起小学初中更大了不少,可学校提倡背书考高分,也没怎么开放,藏书也并没有想象中的丰富。外面的书店清一色全都是资料书,学习学习,这不再是自己的事,而是一个行业的事。
高中学习紧张,我对于阅读还是没有停下,接触了名著,对于文学是更加有了兴趣。常常在作文课上聊以慰藉,至今还记得老师的红色笔墨,当时觉得能遇到这样一个能懂我的老师真是幸哉。可惜高二分科再也不见他,我心中的文字也失去了方向。
当时我就想,我一定要考到大学,去到大城市。都说大学的图书馆是超大的,里面有各种类别藏书,就算看四年都看不完。
就这样,我凭着内心对书籍的渴望,竟一路读到大学。回头一看,我们那个穷乡僻壤的小村寨里,只有我熬出来了。
多少人是怀着理想折在了半路上,而读书于我而言不仅是我的梦想,更是我寄予情感的瑶池。
我对所读的大学不甚满意,可对于图书馆却是热爱的。开心的时候读书,我的兴奋有了寄托之所;难过的时候读书,我的悲伤有了宣泄之地;无助的时候读书,我的烦躁有了解脱之法。
我爱阅读更爱书,读过之后引发深思的就想独自拥有。大学期间除了在图书馆借阅,自己也会去二手市场淘买,找不到的还会在网上购买。网上买的极少,多是朋友相送。
每次回家,我也都会打开我的小木箱和一个个鞋盒,里面装的都是我这么多年累积下来的书籍。放在梳妆台上的是我比较喜欢的,有的读了两三遍,上面还用小四方帕子盖着。我不常回家,怕积满了灰尘。所以每次到家我都会揭开帕子,把它们端详一遍,翻一翻,它们也算是我的闺蜜了。
我对泛黄的纸张有一种深沉的热爱。仿佛它们不是一张张印满墨香文字的纸,而是一个段段令人难以忘怀的往事。在外面住,自然就做了专门的书柜,看着书架上渐渐增多的书籍,我开始想象它们以后的安身之所。不管以后我在哪里居住,我都必须拥有一间自己的书房,当我停下手头的事情,我就要走进那里,和我的闺蜜们为伴。
上个月,我们县城新开了一家书店,规模很大。里面当然也有很多资料书,但是更多的是各种中外文学创作、人文历史、人物传记、畅销书等等适合大众的书籍。我突然觉得我们这个小县城变得更有活力更美好了。
以前总是抱怨为什么我们县城图书馆只是摆设。前天去看房子,售楼部的那个姐姐说她经常来看书,还办了借阅卡,我很惊讶。这么多年,我居然不知道。
原来图书馆入口并不是常年紧闭的正门,而是旁边不起眼的侧门。因为一个门,我竟误会了这么多年。此刻坐在这里,看着身边一排排的图书和前后桌子边安静阅读的陌生人,仿佛又回到了大学时光。
我们的县城真是越看越好。再过几年,开发的就差不多了,这里也会容纳更多热爱阅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