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共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新时代党员干部的使命担当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历史逻辑。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年轻干部与党员干部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己任,在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共同发展中发挥先锋作用。

一、以历史自觉筑牢共同体根基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各民族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的必然结果。从先秦“五方之民”格局到秦汉“书同文”大一统,从昭君出塞到文成公主进藏,历史长河中各民族通过迁徙融合、文化互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新时代党员干部需深刻把握这一历史规律,在基层工作中主动宣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破除“重差异轻共性”的认知误区。例如,在民族地区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时,年轻干部应带头挖掘本地各民族共同开发边疆、抵御外侮的历史故事,用鲜活案例印证“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

二、以文化认同凝聚团结力量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瑰宝,其兼收并蓄的特性构成了共同体建设的文化基因。党员干部要当好文化传承的使者:一方面,在乡村治理中推动传统节日共享,如组织多民族共同过春节、那达慕大会,促进习俗互鉴;另一方面,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各民族优秀文化,如制作短视频展现苗绣、藏戏等非遗技艺的现代创新。西藏某县年轻干部通过建立“民族文化数字馆”,让青少年在互动体验中理解“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的深刻内涵,正是这一实践的生动缩影。

三、以发展实践促进共同繁荣

经济相依是共同体建设的强大动力。我国各地区资源禀赋互补,唯有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才能实现共赢。党员干部需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纽带作用:在边疆地区,推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让特色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全国;在城市社区,搭建民族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融入产业链。云南某州党员干部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各族群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人均收入三年增长40%,印证了“加强经济交流合作才能更好实现自身发展”的真理。

四、以情感交融夯实认同基础

“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纽带,根植于日常交往的点滴温暖。年轻干部要主动走进群众生活:在结对帮扶中,与少数民族家庭同吃同住,解决就医就学难题;在社区工作中,组织“邻里节”“美食分享会”等活动,打破文化隔阂。新疆某街道党员干部通过建立“民族团结互助小组”,让汉族居民帮助维吾尔族老人学习使用智能手机,维吾尔族家庭教汉族家庭制作手抓饭,这种“小事”累积的认同感,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坚实的基石。

“共同家园”“共同身份”“共同梦想”,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共同”勾勒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图谱。新时代党员干部当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书写先锋篇章,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石榴籽般紧密相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绽放永恒光芒。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