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间,《中国诗词大会》就火了。
这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之后,由科教频道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
在娱乐节目层出不穷的今天,人们渐渐被过度娱乐调戏的神经麻木。《见字如面》、《诗词大会》等一类颇有文化气息的节目,无疑为荧屏刮来一股清新的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人们也渐渐安静下来,愿意去寻找古人遗留下的一种意境美。
要说导演还是很有勇气的,毕竟现在很多情况下,收视率决定一切,能鼓足勇气做这类节目,是冒了一定风险,抱着“文化不是钱生钱的游戏”这种信念,走出了一条新路。
01
作为语文教师,看节目的时候,就有一种热血澎湃的感觉,很激动,很欣慰,很想抱着诗词再好好去读一读,背一背。
一年级,才列出小学六年,需要背诵的课外古诗目录时,就有家长莫名在群里指责:孩子这么小,字还不认识,背什么古诗!
没有询问学校里是否帮助学习,没有沟通什么时候要求背诵过关,让人感到的,是对背古诗的严重排斥和不满情绪。
是的,在这个功利时代,做什么事都要谈有没有用,背古诗有用吗?
如果非要说读有用的书,我看只有回家找家电说明书读了,那个指向性最明确,收获最大,看了就有用。
“诗词有一种无形的有用。”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杨雨这么说。
你的气质藏着你读过的书。
是的,读诗词,能展现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充盈,增强对外界事物的感受力,人生会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
互联网时代导致很多人不在慢阅读,不再读纸质书,只是爱读图、看直播,看短小的文章,体现出人们越来越没有耐心。
社会和个人总有一个“从没文化走向有文化”的自然而然的过程。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越来越多的人们会有这种需求。
这档节目全部10期累计收看观众达到11.63亿人次,就充分说明了,广大受众的需要。
可是,什么时候带学生读诗呢,指望课本是不可能的,一册书最多只有3、4首。现在只有早读能空出一点时间了。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想多一些带大家去感受,是很困难的。回家以后,写作业,再写额外家长布置作业,还愿意自觉多背古诗的不多,甚至是很少。毕竟课外古诗考试很少考到。
02
此外,有的学校纠枉过正,提出要考核学生默写指定篇目的古诗,这无疑背离初衷,增加了学生和老师的负担。
古诗词吟诵专家陈勤提出“素读”的观点。
素读,其实是一种读书方法,就是不追求对内容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只是反复有声的朗读,直到把诵读的内容背诵得滚瓜烂熟为止,是一种很朴素的读法。这是我国古代私塾里常用的读书法。
她的学生经六年的经典“素读”训练后,个个都能达到“背诵十万字,《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大学》《中庸》《论语》《老子》《飞鸟集》等经典名篇全都滚瓜烂熟。
的确,都逐字主句分析理解,熟背、默写,实在太累。
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
以孩子的阅历,有的诗,你即使即使告知了意境,他也体会不出,可是犹如一颗种子种在心田,等到有天长大了,又经历了,也许会想起这首诗,不同的年纪,会赋予同一首诗不同层度的理解,这时再读起来,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所以,怎样操作,指导、引领教师带着学生一起培养对古诗的兴趣,走进诗词的曼妙世界,还需要用心思考。
《中国诗词大会》“圈粉”无数,恰恰说明了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愿意亲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诗和远方”。
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个中国人都是有诗心的,它没有断,一直有萌芽在心里,只是需要外部的力量来激发。
作为播种人,顿时觉得任重而道远,努力静下来,和孩子一起走近那些诗人,体会诗词的美吧,谢谢这档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