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围绕包装袋上的信息进行教学。包装袋上的信息很多,如何有效提取,同时方便课堂交流呢?我尝试了如下做法:
一、情景引入。
商场选牛奶,种类繁多,如何挑选?(看价格,看保质期,生产日期等等。)像保质期,生产日期等就是包装上的信息。包装上的信息很多,这些信息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呢?
二、收集信息。
布置任务:收集包装袋上的信息,把你认为重要的信息打星标记,越重要的星越多,汇报的时候分享你认为重要的理由。遇到不明白的信息可打问号,交流的时候请全班同学帮助理解。
通过打星的活动,学生会有意识地思考各种信息的作用,这是接下来研讨活动的重要基础。
三、汇报交流。
学生收集的信息很多,也能说出大多数信息的作用。这个时候,要特别注意不要纠缠在某一个信息的讨论上,而要注意抓住重点信息的讨论。可在汇报的过程中穿插一些主要讨论的问题:
1.针对保质期:各种食品的保质期期限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呢?如袋装的牛奶,盒装的,瓶装的,罐装的奶粉,保质期一样吗?跟什么有关系?(需提前布置材料费准备)
2.针对贮藏条件:通常要求是什么样的条件?有特殊要求的吗?通常要求干燥阴凉的条件与上一节课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也是相关的。
3.针对配料表、成分表:
很多班的孩子都提到关注过敏原,非常惊喜。还有一些意料之外的问题,如何看待各种食品添加剂?对这部分的教学,我感觉很不好把握,我们到底该给学生如何进行说明呢?添加剂种类繁多,防腐剂利于食品保存,香精素色让食品更好看更美味,膨松剂让食品松软酥脆等等。那它对人体好不好呢?可能不太好,孩子们也认为不好,尤其是一些零食,添加剂较少相对安全。
讨论过程中有孩子提到泡鸡爪,听说一只鸡长几个爪,不正常,不能吃。对于这种说法,要引导学生科学看待,没有实证,不是科学结论。而且孩子对现代的批量生产设施设备和技术现状不了解,免不了偏听偏信。
提到食品安全,可能确实有各种问题,但也不排除各种网络信息的大肆渲染和夸张宣传,对此,我们只能保持求真求实的态度,理性看待,普及食品安全知识。
四、总结单元内容,倡导健康饮食。
总的来说,本单元的课程内容符合孩子的生活需求,能够为孩子的健康生活发挥作用。不过个人感觉课程的总体设计还是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不够紧密,感觉课上完后,道理都懂了,但是要孩子完全落实还是比较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