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1》15年到时候传入国内,因为彼得.蒂尔到教父级投资人到江湖地位,和书里半鸡汤+半干货到内容模式,一下子在国内的创业、投资圈炸开了。直到现在,这本书依然在无数创投圈人士到必读书单里。
牛逼到窍门到底是什么?
作为Facebook到天使投资人,有一次记者问彼得.蒂尔是如何发现Facebook这个互联网巨头的,有哪些投资诀窍。
彼得.蒂尔笑了笑说,我把当时所有到社交网络都投了一遍,就这么简单。当时只是看好社交这个行业。至于谁能最后成,鬼知道,而且这也不重要。
一、所有的牛逼,都源于最初到傻逼
1993年,王卫骑着一辆摩托车,后座载的不是姑娘小伙,而是满满的包裹。一趟有一趟的往返香港和顺德送货,最初的公司只有五个人。
2000年,马化腾因为用户增长太快,资金不足,曾想把QQ以60万的价格买给广东电信。找网易的丁磊时,甚至被他觉得技术含量太低而打发了。
2004年,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学的校园里开发出第一个版本的脸书网站,根本没打着社交网络的旗号,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看美女的需求。
当然到了现在,顺丰,腾讯和Facebook全都成了超级公司,所有渴望成功的人的偶像。可他们现在的牛逼,都是源于最初的傻逼。他们当初远没有想清楚会是今天这般的伟大愿景。如果他们当初就瞄着今天的成就而前行,估计早就半路死掉了。
现在很多人都有这么一种想法,一定要想一个无比牛逼的方案、无比正确的愿景,无比合理的路线再去做。
最后你会发现,事先根本设计不出这么一条无懈可击的方案。最初设计的再精妙,实际的路径和最终的结果,也会大相径庭。
在成功这回事上,两点之间,并不是直线最短。
开始不需要有多牛逼,从傻逼开始,一点点把事做到牛逼。这是一个不断用脚走路,不断试错的过程。
二、成为不可替代的人
最近《权力的游戏》第七部正在积极的预热中,随之而来的是另外一条新闻,剧中的几大主演的片酬,像矮人丁拉基,雪诺等人,都涨到了200万美元一集。要知道,一集的制作成本也就1000万左右。
再比如九十年代初《老友记》中,几个主演第一季的片酬仅为22500美元一集,到了第十季一路暴涨到100万美元一集。
对于一部新剧,各个演员的片酬,第一季往往都是最便宜的。但随着剧集受欢迎程度的加大,除非被编剧写死,主演的片酬都是随着剧集的发展而上涨的。
原因就是,如果一部戏越热门,那么主演就越不敢轻易更换,否则很可能会降低剧集收益和观众的预期。
对于一个混迹于职场的人,他的价值也在于此。想成为不可替代的人,就必须像热门剧集的主演一样,少了你,剧情就会变的断裂,公司就会变的低效,甚至遇到危险。
明白了这一点,接下来的选择方向就显得格外重要,是花时间成为一个只会努力的人,还是成为一个主演一样,在与不在会产生巨大不同的人。
三、看脸的时代
记得有这么一个段子:
女朋友问:你是爱我的外在,还是我的内在。
男生回答:我爱你的内在。
女朋友说:你骗人!
男生说:我没有,只不过你的外在决定了我是否愿意深入了解你的内在。
不论你是否愿意承认,好的形象绝对是一个有力的加分项。对于产品,好的营销也绝对可以给产品增色不少。
比如各式各样的网红美食,尽管在各自的细分领域都不是最好吃的单品,却因为很好的营销为广大消费者所熟知。那些自以为更好吃的美食,只能忍受更久的寂寞和孤单。
当下是一个看脸的时代,是一个酒香最怕巷子深的时代。
你可以没有一件看上去很贵很像样的衣服,不必每天梳一个看上去非常利落的发式,但是当别人因为把外形打理的井井有条而获得更多机会的时候,你也不必感到不屑和排斥。
通过提升自身形象而获得更大成功的概率,这本来就是个人的本事。就好像你多读书,让肚子里有货,从而散发出知识的魅力,并最终获得赏识和机会,是一样的套路。
外在和内在,只是两个平等的维度,非要说一个强过另一个,纯属给自己添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