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最近一段时间,网上不断爆光自杀现象,群体年龄越来越小,不得不令人心痛。一个手机就可以让一个中学生、一个小学生放弃年轻的生命,这是怎么了?还是这个社会怎么了?
28岁西交在读博士溺亡,系自杀,并且几度自杀未遂;1月7月南昌15岁高一生从24楼跳下,留下一纸遗书要周围的人快乐,他并不快乐……
可是,当你先看到他时,你还有“死”的理由吗?
零下9度,衣衫单薄,离希望小学4.5公里,看着男孩被山风吹得红彤彤的脸,当他走了一个多小时山路赶到学校时,头发被汗水浸湿被慢慢结成冰花……问他苦吗?他说“上学冷,不苦。”他说他想去北京看别人是怎么上学的。可是,孩子:我却更想让更多的孩子知道你是怎么上学的!我的女儿也8岁,走路12分钟到校,稍微变个天就被要求开车送她上下学……
没经历过苦难,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活的;没看过别人的苦难,不知道自己所谓苦难在别人看来是有多么幸福。
那个28岁的博士生,你为什么自杀?因为导师不帮你出国 ?因为导师骂了你?因为学术无门?难道这都不是你自己的问题吗?28年我不知你怎么长大的,你除了读书应该没有任何事让你考虑让你操心的吧? 看,连你女朋友也象极你妈,你自杀得遂她还在操心要替你讨个说法,你是一个生活在蜜罐里的人,受不得半点委屈,也不会反抗任何人。按理来说,导师骂你说明TA还器重你,因为你达不到要求才会挨骂,导师不要求你你会更没有存在感,你女朋友会说导师歧视你的;导师叫你做杂事,你愿做就做不愿做可以光明正大拒绝呀,况且你帮导师没有自己的目的吗?不是你想叫导师帮你出国吗?
那个15岁的男孩,你说你不快乐,你逗乐别人时你自己却不快乐。
孩子,怎么可能你走了,周围的人能做到“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 你的父母会恨不得随你而去,旁人都泪目,你让爱你的人如何不痛心疾首!除了生死,还有什么比这大的事啊?
远点说20世纪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在写完《老人与海》时,他的名望达到巅峰状态,更获得了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但此后他却陷进《老人与海》中难以自拔,如同书中老人桑地亚哥收获了一条巨大的足够让他自豪的鱼,但费尽心思拖上岸的只有一个巨大的鱼骨。海明威金钱、名望、地位这些身外之物他都有了,可是他是记者是作家,他空虚,空虚得一个字也写不出来了,如同桑地亚哥的鱼骨……在现实面前他“硬汉”形象轰然倒塌,尽管他也曾说过“死是一种逃避”,最后他还是拿起银制猎枪对准了自己,现场惨烈,“阴影”四代不散一一空留一声叹息。
是啊,“一死了之”,可你知道你今天死了明天就不会再醒来吗?“自杀”是对活着的亲人最大的折磨,如影随形。死是一种逃避更是一种自私的形为。
想想那些出生在山区的孩子,就说“冰花男孩”,8岁走4.5公里上学,天寒地冻连件棉袄都没有;21世纪了还是住的土坯房,为了改善生活父母不得不出去打工把孩子放在家里当大人待,俗称“留守儿童”。
他们有理由放弃生命吗?有!他们会放弃吗?不会,他们相信生活,相信自己,相信读书可以改变,相信未来,所以不觉得是苦,当顶着一头“冰花”出现在教室时还能冲同学做鬼脸。
经历过苦难才知“生”的不易,才明白“活”的美好,其它都不重要。你连一辈子只有一次的死都不怕了,还没勇气好好活着吗?在自杀之前,你应该去医院看看别人的生离死别,才知道“生”对人来说是一种渴求一种奢望,你却把它轻贱如落叶。
在这个世界上,芸芸众生,每一个人都在努力地活着。有多少人挣扎在温饱线上,生死边缘,困苦当中,却依然坚强地活着,所以我们才更要敬畏生命,珍爱生命,你拥有的永远比你失去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