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这篇文章记叙了“我”和先生在路旁告示板的指引下,来到一片无人看管的桃林自采桃子,在那里“我们”感受了到信任和被信任的喜悦。
特别喜欢这篇课文,不仅是因为作者巧妙地运用侧面描写,刻画出一位勤劳朴实、热情周到、待人真诚的桃林主人的形象(尽管桃林主人并未出现),更因为文中那份相互信任的美好——游客因信任跟随告示板上红箭头的指引到桃林采摘并自动付钱,主人也完全信任来客,桃林无人看管,连钱箱也无人看管,自始至终都看不到主人,却看到热情引路的狗儿和悠闲自在的猫儿。多么美妙的经历,多么美好的故事!
我以为学生也会为这美妙心动,被这美好陶醉。可万万没想到,课堂上竟然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
“老师,如果有人不给钱呢?”
这个声音像是调皮的孩子在我耳边猛然吹响了哨子,吓了我一跳。我潜意识里愣了一下。课前,我没想到会有孩子问这样的问题。但我很机智的反问道:“孩子们,如果我们是故事里那个采摘桃子的人,会在主人那么热情那么细心那么信任的情况下,不给钱吗?”
“不会!”孩子们齐声回答。
我刚想为自己的上课机智点个赞,没想到那个孩子还在坚持:“可现实生活中一定会有人不给钱的。”其他的孩子也跟着起哄:“也可能会有人把钱箱也抱走。”
是啊,现实生活中不可否认会有那样的人,可是我该怎么引导他们呢?告诉孩子们现实中的灰暗面吗?不,作为老师,我不是应该引导他们心向美好吗?可是,该怎样说服他们?
及时响起的下课铃救了我,我告诉孩子们下一次语文课上再讨论。
回到办公室,我竟无法坐下来安心休息,课堂上那个不和谐的声音一直在回响——一定会有人不给钱的!
于是忍不住跟同事探讨,她说现实生活中也是很美好的结局:一个无人收钱的包子铺,每天卖出的钱总会多出一些,说明每天都有人会多给钱。她这个故事真是有力的证据,我满心欢喜。
可是我突然想到那个孩子一定会坚持自己的看法,因为现实中那类人也确实存在。终于,我意识到,作为老师,我们习惯了屏蔽一些不和谐的色彩,不和谐的声音,总是把美好无瑕的世界展现给孩子,生怕那些不和谐会影响到孩子。可是世界本就是不完美的啊。所以,何必非要给孩子们呈现完美的世界呢?不如勇敢地承认这世界的不完美,然后教会孩子思索判断,并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内心,指导自己的行动……然后成为罗曼.罗兰笔下那样的英雄——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上课了,我给孩子们讲了那个每天多卖钱的无人包子铺的故事。果然那个孩子还在坚持,于是我告诉孩子们,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但是我们可以追求完美,去做一个最好的自己!也可以用我们有限的力量,去影响更多的人——用行动,也用我们手中的笔……
2018.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