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来自于持续地行动和学习
- 从松散到紧凑,我从泥潭中将自己救出
- 从单点到体系,我将行动感悟形成体系
- 从个人到社群,共同构建成长进步团体
- 速度是成长的关键
- 成长意味着做出决定并落地
- 执行力和系统的关系:构建体系,支撑成长
- 输入驱动输出,输出倒逼输入
- 行动力是训练出来的
- 学习系统:如何才能每天进步?
- 行动系统和学习系统是成长的双翼
- 警惕自我摧毁的行为模式
从松散到紧凑,我从泥潭中将自己救出
讲的是他通过持续行动所获得的结果,起初跟很多人一样,不知道自己明确的目的和意义不知道做什么,整天漫无目的闲散的过着,但是这种生活方式是自己不满意的,但又不知道如何改变,于是就在不停的打鸡血和鸡血消退后继续无聊的死循环中打转转。直到有一天他开始找到了写作这件事并开始行动,在行动中发现收获越来越大,最后就对以前的生活方式进行了调整,结束了负循环,开始了正循环。
从单点到体系,我将行动感悟形成体系
作者起初看了大量的看了很多东西,获取了很多信息,但是并没有将信息提炼成知识并将他们串成体系,更不能为自己所用,发现了这个问题之后,就通过写作把自己的思维思路都串起来,把自己的所有的知识都串起来,串成了一个体系,然后能够,从而能够指导他的生活和行动,那通过就让它慢慢成长成了今天的样子。很多人是这个样子的,归根结底就是不知道学习究竟应该怎么学,这个部分,在以后写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这本书的读书笔记里重点解决。写作和输出这件事情其实是对我们整理我们的思维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它能够让我们把这些东西记录下来,让我们可以方便自己反思自己的一些东西,也可以让我们帮助知识点理解,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情,如果纯粹靠想的话,是很难把这些事情全部完成。
从个人到社群,共同构建成长进步团体
作者刚开始写做的时候也是担心自己会进行不下去了,因为他从来也没有这样实践过,也不知道未来会不会发生断写的事情,或者是碰到没有东西可写情况,人对未知是有恐惧感的,他逼着自己克服了这种感觉,让自己持续往下走,后头看过去,见证了持续行动的力量。他通过持续写作聚集了一批能够持续行动的人,在口译方面也带起来持续行动的团体,包括后来他形成了这些书,也是得益于他的持续写作。持续写作持续行动,这种事情是大概率让我们能够成就一些事情的。时间会来证明,这三个小节还是从理念上告诉我们,持续行动,静待美好的事情发生。
速度是成长的关键
在我们还没有成长起来的时候,心态往往是封闭的,这时候,认知也跟不上,还经常自牛逼主义,高手给提的建议往往都是听不进去,非要自己在掉坑里之后回过头来想起来人家早就给你说过了这些事情。
刚开始行动的时候,感知往往是迟钝的,无法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方向,加上理智不够,容易诉诸情绪,从而错过。成长就是不断发现曾经错过或者忽视的话语或者理念,并通过行动来体悟。——scalers书中原文
有些东西,高手之是高手,是人家已经验证过了的,告诉你之后,你拿来直接用就行了,不要担心自己看不懂,那是正常的,因为你自己的行动没有跟上,没有体悟到,否则你就不是现在的你了。所以,应该做的就是简单听话照做别发挥,加快行动,加快理解,行动的速度能够加速你的理解。
成长有收敛速度,代表从被动接收一条信息或一个理念,到主动应用,并指导行动的快慢程度。
一定要通过行动去验证,不要凭借自己当下理解力去衡量高手的行动,因为在你们认知差异巨大的时候,你怎么可能理解高手的行为和动机。所以,想要成长快,快速行动是关键,开始早一些,行动快一些。
成长意味着做出决定并落地执行
作者认为的成长,是由个体发起,以突破局部为导向,持续推进的行为过程。(作者说的局部,我觉得不是说某一部分,而是说某种平台的意思,说白了就是让自己出现明显的变化,因此,为了方便理解,我觉得这里的局部二字不写也可以)
主动发起就是说,这个事情是自己负责的,跟别人没关系,只能靠自己,因为收获也是自己享有的,要有这种正确认识。突破局部是指打破现有平衡,改变现有的行为模式,做一些不一样的事,这才是变化的根本。想要出现质变,肯定要有量的积累,这个经过前面的学习应该能够深刻理解了。
成长是个东西也是个名词,每天的成长最后换来最终的成长,第一个成长意指进步,持续改善,第二个成长是说最后的成长了的结果。
作者又讲了成长的三个特性
- 互斥性——人,生而为成长,世界在不停变化,我们不成长就是在倒退
- 普适性——人的成长需求一直都在,就是因为我们身上的成长属性,要么你去主动成长,要么等着被碾压的时候自己还要被动面对成长
- 复利性——成长过程中获得的新成果是可以继续投入进去的,因此可以继续复利下去,会导致进步的速度越来越快,在本节的介绍里面,作者引入了熵增和熵减概念,以后留着文章专门讲述。
最后作者送给大家三句话,总结起来大致如下: - 成长是孤独的,是个人的事情,碰到了节奏相同的人是幸运,碰不到也是正常。
- 脚踏实地,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走,不可能一口气吃个大胖子,基础打不扎实,会严重影响后面的进度
- 成长是长马拉松,就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要心急。
力和系统的关系:构建体系,支撑成长
作者在这个地方讲的比较混乱,其实主要逻辑是,要有稳固优秀的系统,这样才有力。有力后能更好地理解和改造世界,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现实的反馈还能继续优化系统。力和系统是个相互作用的关系。
他介绍的成长双翼:行动系统和学习系统,这两个构成了成长系统。
系统里面有元素,系统里面有层次——其实说的是系统的结构问题。系统的三要素是元素,元素之间的关系和系统的功能。这样就好理解了。
它的行动系统的功能是让事情能够有效地持续推进,里面就包括了持续不断做,状态稳定地做,抵抗风险地做,机动灵活地做。
举例子:持续写作
- 要持续不断地写——每天早上起来写,写多少字,写多久
- 状态稳定地写——按照一个写作标准或者套路写
- 抵抗风险地做——碰到突发情况不能怎么办,是补写还是允许隔一天,能不能提前储备等等
- 机动灵活地做——是不是可以碎片化写作等等
这个系统是从各方面保证系统能够实现持续写作这个功能的。
它的学习系统包括实践中勤总结,学习中建体系,领域间找关系,视角间常切换
作者在讲这个的时候讲了黑盒视角和白盒视角,说白了,黑盒子是系统的功能,最终要输出什么东西。而白盒视角是拆解黑盒子,如何才能获得这些输出。通过自己输出,我明白了这个黑盒子和白盒子的东西了,我知道自己的很多东西也都没有成体系,但是我明白,在我写完这本书的读后感后,我能把自己的读书系统给建立起来一个标准了,然后就慢慢迭代。就白盒这一点,作者提出的问题我觉得很好,引过来。
我们要怎样设计出一个系统,为自己所用,性能稳定、可升级、有强度?能不能借鉴现在世界业已存在的系统,解构分析,借鉴迁移?你有自己的系统吗?是什么样子的?能不能用持续行动的方式,构建出自己的系统?
关于力的这个概念,我暂时的理解是没有这个太大的必要,所说的意思大致也是说系统的功能是否强大,是否有持续性,所以,归根结底还是说把系统构建好,然后去持续迭代,让系统更加强大就好了。系统越强大就越有力。
输入驱动输出,输出倒逼输入
关于输出,如果在行动当中,涉及和外界交互的情况,都可以看成输出,持续稳定高质量输出是最难的,可越是难的越是能让我们进步,你是愿意啃一堆垃圾薯片还是愿意啃一个鲍鱼?另外,不要因为炫技而选择难度,因为容易跑偏,不忘初心,让自己成长是根本。#我们在谈论持续行动的时候,其实是在谈论如何每天做输出、如何每天想办法输出,是不停地把我们的想法、思绪、储备,整理出来。#持续输出高质量的东西,本身就是一件高价值的东西,在市场上也很好变现。
关于输入,什么样的输入好,怎么输入,怎么持续稳定地高质量地输入,也就成了关键问题,这里也需要系统的支撑。这个地方只是笼统地说了一下,自己的系统需要自己打磨,别人替代不了。
关于倒逼换句话说,就是以终为始,根据输出的要求来输入。也可以用黄金思维圈的模型来看待这个问题,举例,我们想提升理解力,那么什么样的方式是正确的呢?我现在所能理解到的假设是,先去读《如何阅读一本书》,学透里面的方法,然后用刻意练习的方式熟练应用在阅读各种书籍中,然后选择一些难啃的东西硬啃,最终提升理解力和认知深度。自己现在按照这种方式在读书写读书笔记,也是在让自己输入。
很多人认为应该先输入再输出,但是很有可能会陷入完美主义的陷阱而导致迟迟不行动,所以可以调整为边输入边输出,不停行动获得反馈,来即时修正,改进方法,迭代系统。
通过这种方式训练,也可以让我们避免在果上努力。
行动力是训练出来的
这一节是讲如何打造行动力,首先第一点是##资源保证和确立优先级##,让我们把资源投入在最重要的地方,不要想多点开花,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是大概率正确的事情。因为你想,一个本来没有行动力的人,想要一下子持续在多个事情上做好,难度系数会不会太高了?降低一点标准,随着能力提升一点一点往上加,这样比较容易可持续。如果一上来就定神级标准,很容易就因为达不成而焦虑,从而又对自己能力产生否定,把行动的事情又放弃了。
第二是情绪意愿和触发点。利用对美好的向往和对痛苦的厌恶来给持续行动增加牵引力,对我们的行为赋予更多的快乐和更少痛苦的意义,也是一个道理。
第三是进程跟进和追踪记录。记录下来方便我们进行回顾总结和复盘,这些事情,只通过思考,难度是很大的。作者提醒,现在网络很发达,发在一些平台上这是一个副产品,而因为社交媒体的即时反馈的特性吸引了你的注意力,可能会把你的成长带偏。因为,在你还没成长好的时候,你就开始想表现了,这对未来也是非常不利的,因为你的因不足以支撑那个果,所以,最好还是要不忘初心。
第四是打足预留量,兼容突发
很多人会担心或者有完美情节,有一天如果因为突发情况而没有完成,可能就会因此失控从而停止行动下去了,这个完全没有必要,接上或者补上就行了,不要因小失大,心态上做好调整和准备就行了。在进度上,多做一些,提前储备一些也是不错的方法。作者提到一个企业,通常的企业加班是做头一天的事情,而他们加班是为了早做第二天的事情,持续赶超对手,这就很高级。当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有改变的想法时,就已经到了最佳时机,不存在任何等待的必要了。
学习系统:如何才能每天进步?
行动系统解决每天“做”的问题,学习系统解决每天进步的问题。
1)领域基础知识体系
领域基础知识构建是个基础,没有前期扎实的积累,后期就会增长乏力。刚开始的时候学习有个沉默期,一定要撑过去,准备足够多的时间,(作者没说大概多长时间)。领域里的基本前提假设,定理推论,构成了基础的集合,这些东西都需要掌握。
2)模块间的关联类比和逻辑推理
一个领域中会有不同的模块、不同的抽象层次,我们要找到之间的关联进行相关性分析,然后再彼此之间构造连接。打好基础以后,就可以根据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推理进行推论。隐喻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能让我们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事物,也就说,我们可以用身边熟悉的概念去对要学习的东西通过某种形式的先验信息进行前置式的学习了解。
3)抽象以及抽象思考
抽象能力是总结性能力,不断跳出局部,用更高的视野来看待当下问题,这种抽象总结出来的规律往往可以迁移到其他领域,所以不同行业的人再清除了基本概念的障碍之后,可以在抽象逻辑层面展开交流。抽象出来的东西知识浓度高,能量就大。抽象思维可以通过学习训练。学习一些基础的计算机变成以及数学,尤其是抽象代数可以帮助我们塑造抽象的能力。
4)构建全面连接的体系网络
很多知识点如果能建立连接网络,我们就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把知识推导出来,这样也就不容易忘记。
以上四方面是作者总结的学习系统拆解后的内容,每天的问题就是落在了这四个问题的改进上。这些东西都是脑力活,一开始会消耗大量的时间,但是符合边际成本递减的原则,值得好好做。
行动系统和学习系统是成长的双翼
说了知行合一的问题,学习系统是指引自己进步方向的,行动系统是用来保障行动的,二者缺一不可。
警惕自我摧毁的行为模式
这个地方我理解的应该是心智打开,行动走的太快,心智跟不上,那么会有一些这样的问题。打个比方,如果你觉得赚钱很辛苦太累,但是你又想有钱,这两方面就是潜意识和意识的不匹配,你意识上想多赚钱,但是潜意识又觉得赚钱又得学这个学那个,太费劲了,所以自我是我矛盾的,这时候就不太能实现。建议可以去看李中莹老师的《重塑心灵》,好好认识一下自己的潜意识,跟他做个好朋友。
本章总结
前三节讲了作者这几年怎么从以前的样子长成了现在的样子,先描述状态,后来讲自己的体系,再从个人发展起了进步团体。这个过程中,行动的速度是加深认知理解的关键。成长是自己的事情,世界在变,不进则退,是可以进行复利的,但是一定要扎实前行。构建了系统,就可以保障成长了,一个行动系统保障持续行动,一个学习系统指引方向,让我们能够有效学习。我们用黑盒角度知道了行动系统和学习系统的功能,那么用白盒视角看看系统的构成,行动系统包括持续不断地做,状态稳定地做,抵抗风险地做,机动灵活地做。*学习系统包括实践中勤总结,学习中建体系,领域间找关系,视角间常切换。高质量持续稳定的输出很有价值,要靠好的系统来支撑,那么因此可以倒逼高质量持续稳定的输入。行动力是立刻开始的能力,和持续行动的能力,可以通过调集资源保障,设立优先级,利用情绪的出发点赋予意义等方法,给它牵引力;另外通过跟踪记录方便反思总结进步,最后打一些提前量提前做些储备就好了。学习系统,说白了就是如何将知识串成体系,打基础的时候要耐心,因为有沉默成本,但是很关键,知识点之间要相互关联起来,方便逻辑推理,另外可以用隐喻的方式理解新的东西或高难度的东西;抽象出来东西,层级越高,越是可以跨行业跨领域交流,因为这些是世界的底层规律;将知识点串成树,让我们记忆更牢靠。学习系统和行动系统缺一不可,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让自己的心智不停前进,要让自己开放,打开,积极主动,让自己身心合一。
再抽象一下本章的内容,就是构建好自己的学习系统和行动系统,用黑盒和白盒视角,正确认识沉默期,基础打扎实,该做的立刻行动,用输出倒逼输入。
早起,追赶了半天的进度,今天的东西写的更多。但是经过前几天的训练,这几天写东西和总结东西的速度越来越快。写作时间大概2个多小时。还是早上无人打扰的清净时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