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和朋友讨论读书给人带来的改变,其中有一点就是可以改变一个人是身上原生家庭的痕迹,不可否认,这是可以的,但是有那么一些人,是改不掉的。
去年和一位高资历主任医师一起出国进修,主任为人很朴实,穿着打扮十分接地气,一个背包目测不超过100块,铁扣都生锈了,包包边缘都有了毛边,仍然背着;为了给女儿买双靴子,逛遍了整个澳洲的UGG,就是为了买双性价比高的,该主任生活在二线城市,月入3W+,家中有别墅、公寓楼若干,可是举手投足、言语间会感觉非常接地气。飞行期间我在读《人类简史》,他看了笑笑说这是什么书?你们小年轻爱看书,我从来不看......这是一位博士、教授、硕导的认知,他认为只要开刀开的好,不就行了吗?女儿要买耐克的鞋子,那么贵,穿便宜的不一样吗?老婆要coach的包包干嘛,一点也不好看!有时间看什么书,还不如约上几个哥们吹吹牛!听起来好像也没有什么错,可是这样的生活是不是少了些什么?我们读书、学知识应该不是为了过没有品质的生活吧......后来了解到,这位主任是农村出身,经过自己的艰苦奋斗才走到今天,一贯作风比较朴实,以前在德国留过学,但是生活态度一直如此.......
从这位主任身上我感触颇多,当然不是说农村出来的孩子原生家庭都不好,只是恰巧这位主任是苦孩子出身,我本身也是农村人,深知农村出来的孩子身上根深蒂固的会带有一些阻碍自身发展的不利因素,我们读书就是为了发现这些不利因素并积极去改善,并不再将这种不利因素传到下一代,这就是一代代的在改良。我们总在说为什么人要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好像总是离不开钱、欲望。抛开这些功利性的字眼,其实我们是为了自己以及下一代更好,那么这个更好怎么去理解?有钱有地位才是更好?这恐怕略显肤浅了,这种改变是外在的,我想从内而外的改变才是最吸引人的。
从小我们生活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身边的亲人为自己树立了特有的三观环境,如果不接触社会,我们可能一直认为世界就是这样的,爸爸妈妈说的都是对的,对待事情的态度就应该是这样的,可是随着我们逐步踏入社会,接触更多的人,建构了自己的三观后,我们会回过头思考自己的原生家庭,是不是存在一些不好的传承?是不是我们家庭中的人思想都比较保守?做事情比较极端?说话比较咄咄逼人?行事方式过于粗鲁?为人处世过于市侩?等等等等,这些都应该是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发现的,我们不停的在吸取有用的知识,同时在不停的修改自己的三观,并把这种好的习惯带进自己的家庭,这种改变无关乎金钱、地位,是一种修养的内化过程,也并非专业能力强可以替代的,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这也是为什么同等学历,有人生活的鸟语花香,有人生活的一地鸡毛的原因。
很多人认为,上大学读书,我只要学好我的专业课就好,其他的一概不问。就是这种思维方式,让自己自我意识障碍从而存在思维盲点,我们读书并不单纯的冲着高薪,是为了让自己由内而外变得更好,减少思维盲点,不断自省不断提升,冲刷掉原生家庭中不好的因素,将好的习惯、作风、修养传承下去,相信这样的人才是一位立体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