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5年,定南大将军和硕豫亲王多铎在平定扬州、消灭弘光政权之后,立即根据多尔衮的命令,要求各府州县拥护新政府、响应新政策,顺便把头给剃了。大明都已经亡了,满清政权还不是想干嘛干嘛,毕竟只剩下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总不能跟自己的脑袋过不去吧,然而现实却是惊喜连连、打脸不断。。。
当常州各地都在积极回应政府号召的时候,小小的江阴县城却迟迟没有消息,不光没有消息,连管事的都没了。前明御史刘光斗代表满清赶到江阴劝降时,“木瓜知县”林之骥已经去任,知道他的来意之后,县丞胡廷栋、参将张宿、海防程某、学使朱国富及兵务马鸣霆也都相继辞职。
当刘光斗站在县衙门口目送他们离去的时候,看到的是一束束愤恨、鄙夷和蔑视的眼神时,不知道心里会作何感想?
不过很快就不用他费心了,满清选派了十分识趣(八旗军还没进驻河南时,这位河南进士就先跑到军前献媚了)的大明进士方亨为新任知县。
年轻的方知县接到任命之后欢欣雀跃,带了几个家丁就日夜兼程地往江阴赶。如果他知道前方等待他的是什么的话,相信他宁愿在家挖地皮,也不会跑来当什么县太爷了。当然,现在的方亨那是得意的紧。新到任的方亨精神抖擞地投入到了工作岗位,派人四处张贴布告,严申剃发的重要性,要求大家自觉遵守。
朝代更迭对江阴的百姓来说无关痛痒,但剃发易服是什么东西?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更何况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岂可毁伤?堂堂华夏儿女怎可效蛮荒之风、行夷狄之事?
此时的江阴城还没有失去理智,他们选出了八位德高望重的乡绅联名上书要求留发。这是朝廷的命令,如果完不成恐怕不止官没得做,这一切的一切都将是浮云一片,方知县听清了他们的来意之后,恼羞成怒地发飙了。看到年轻的知县如此不懂礼数,当面破口大骂,八位老大爷吹胡子瞪眼地怼了回去:“你是明朝进士,头戴纱帽、身穿圆领,来做清朝县令,羞也不羞、丑也不丑?”(没来得及领满清官服,心急火燎的方亨是身穿大明官服赴任,真是讽刺!)
闰六月初一,常州府下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和大家平时看的宫斗戏不太一样,满清的剃发是分时期的,金钱鼠尾才是清初要求剃的发型)。
有了朝廷撑腰,方亨自然胆气更硬,要求书吏将布告多多传抄,也好断了这帮“刁民”的念想。没想到书吏看到此语却愤恨的将笔仍在地上,盯着方知县怒道:“无非就是个死罢了”。
大概江阴人都是一样的倔强,听闻消息的百姓们群情激愤,鸣锣执械的围堵县衙,当然示威得有口号,大家伙一致认为“头可断,发绝不可剃”。眼见群情汹汹,方亨躲在屋里不敢露头,前来道贺的苏提学(方亨的老师)脑子一抽,对着众人一通乱骂,这下好了成了大家的泄洪口,被众人乱拳打死。方知县无奈之下赶忙出面安抚群众,可没想到转过身来就给常州知府宗灏写信,请求朝廷发兵征剿江阴乱民。
幸好有县吏泄密,得到消息的众人将方亨关进了监狱,推举典史陈明遇接管江阴县城。
陈明遇分兵器、扎营寨、查奸细、歼郡兵、灭水师,留发抗清之事已成定局。
可陈明遇知道,对付几百个清兵自己还能应付,眼下的形势已非自己所能掌控,这时候他想起了前任江阴典史阎应元!于是十六人趁着茫茫夜色奔向了城外的砂山脚下。问明来意的阎应元沉吟片刻,只提了一个要求“都听我的”,这算什么要求,那就。。。走吧!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武都头都是连干十八碗才上的山,阎典史连根烟都没点,真乃大丈夫也!
七月初九,阎应元轻骑入江阴。
进城后,阎应元立即详查户口、筹措物资、组建民兵,营造楼橹,任命武举人王公略守东门,汪把总守南门,陈明遇守西门,自己守北门,他和陈明遇兼防四门。为解决粮饷供应,阎应元与乡绅商议后,将城内公私所藏物资分类征集,统一分配使用。在阎应元的领导下,很快就做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各方面的工作做得井井有条。
阎公的到来,坚定了江阴的抗战决心,接下来,就是狂风暴雨的降临!
七月十一日,城外的十万清军对北门发动了攻击。城内拼死抵抗,矢如雨下,打的清军头昏眼花。清军主帅震怒,命九员虎将爬云梯登城,他们以为江阴守兵不过是乌合之众,殊不知城中的一切早已被阎应元安排妥当。爬云梯就用长枪刺、用滚油泼,这九位,死了四个,残了五个,其中有个身中三箭,有个被削去了脑袋,有被火烫死的,还有个活活摔死的。清军将领发怒了,不顾手下劝阻亲自操家伙上,然后大家目送这位主帅登城、互砍、被刺、锁喉,然后摔得粉碎。
史书上说这位仁兄是满清的七王爷,但根据清廷的规定,皇帝的儿子才能封王,如果这个七王爷存在的话,只可能是努尔哈赤或是皇太极的儿子,可努尔哈赤的七子阿巴泰已经五六十岁了,而且重病缠身,皇太极的七儿子又早夭,所以死者很可能是清朝的贵族宗室或者高级将领,总之不是普通人。
这下好了,清军的重要人物挂了,再不拼一把实在是说不过去。
七月十二日,清军撘浮桥十座,架云梯轮番上阵,猛攻北门。可阎应元早已做好准备,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特制砖石(石头都是打好孔,系了绳子的,砸下去再拉上来,方便循环利用),对着清兵一顿猛砸,被砸中的清兵轻则晕头转向、重则脑袋开花,纷纷跌落云梯。
见云梯不奏效,满清又在城下刨地沟,阎应元则是火箭、滚油一通招呼。就在清军无可奈何之际,二都督身穿三层护甲,腰里别了两把刀,肩上也插了两把刀,是的,二都督决定亲自上阵。勇猛的二都督扛着落石,只身冲上了城楼,左劈右砍、凶猛异常,守城将士抵挡不住,纷纷败退,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阎应元命人用钩子勾住二都督的铠甲,众人齐上把他砍成了肉酱。随后把二都督的头颅挂在城头示众,意思就是剃了头又能咋地,扎个辫子也得死!
清兵的接连失利让薛王非常愤怒,他一边向朝廷求援,一边采取怀柔政策,说白了就是招安。阎应元和陈明遇派了四个生员将计就计,约定于十四日进帐请降。于是,一百多名投降先兵,前面拿着降旗,后面抬着银子进入了清军大营,当然里面不是银子,而是火砖,当薛王兴高采烈的接收投降和财宝时,送给他的其实是一场盛大的礼花。
七月十八日,前来增援清军却又屡攻不下的刘良佐,亲自现身说法:“弘光已北,江南皆下,若足下转祸为福,爵位岂在良佐之下,何自苦如此!”
阎应元不为所动:“江邑士民,咸谓三百年食毛践土,深戴国恩,不忍望风降附。应元乃大明典吏,义不得事二君。”
“典史以江阴尺寸之地,欲抗大清乎?”
“阎某确不及将军,大将军位为侯伯,身拥十万官军;进不能恢复中原,退不能保障江东,何面目见我江阴忠义士民乎!”
满面羞红的刘良佐似乎并没有放弃,仍想着不费一兵一卒拿下江阴,早已失去耐性的阎应元一句“纵有降将军,绝无降典吏”怼的刘将军哑口无言,黯然神伤。
刘良佐知道江阴没救了,但他不知道的是江阴人又何曾想过低头呢,用剃发易服换来的自救,江阴士民是不需要的,也不稀罕!
清军最后的援军,贝勒博洛率领二十万大军赶到了,盛怒的博洛将毫无寸功的刘良佐鞭笞一顿,然后决定自己来。贝勒又如何?二十万大军又怎样?江阴城就像定海神针一样,不动分毫。城墙被炮轰破了就连夜补上,清军攻上城墙就再赶下去,无休止的拉锯折磨着满清,也消耗着江阴,双方都拼尽了最后一丝力气,不同的是江阴百姓只为了心中那最后的倔强。
八月十五,中秋佳节。
天上的明月似乎从来都不受世事的干扰,依旧明亮如故。而此刻的江阴也即将到达极限,但阎应元仍然下令,发放早已准备好的月饼和赏钱,城内的百姓也自发提着酒壶犒劳将士们,诸生许用作五更传曲,登高传唱,笙笛萧鼓相合。
是夜,天无钎翳,皓月当空,清露薄野,剑戟无声。。。
八月二十一日,经过了一个多月的炮击与坚守,江阴终于城破了。。。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阎应元在东城城楼留下这千古联语后,率百人上马格斗,击杀清兵无数,进退八次。冲杀无果后,阎应元望着众人,缓缓道:“为我谢百姓,吾报国事毕矣”。语罢,拔出短刀刺进了自己的胸膛,跳入湖中自尽,不想清兵尾随而至,生生把他从水里拉了出来,送到了刘良佐处。
乾明佛殿之中,刘良佐站在阎应元的面前,用力的拍了拍阎应元的肩膀,面对这个昔日的好友,留下了复杂的泪水。阎应元只是平静的说:“有什么可哭的呢?早点杀了我吧”。刘良佐没有杀他,把他交给了博洛。
到了县衙,看到贝勒博洛,阎应元挺立不屈,骂不绝口。士卒将他的腿刺穿了,倒在地上的阎应元仍然骂声不断,博洛将他关押在了栖霞寺,寺里的和尚不停地听到阎应元的咒骂,直到第二条清晨没了声响,这位率领江阴民众抗击满清侵略八十一日的民族英雄,最终以身殉国。。。
陈明遇持刀巷战,毙敌数人,终因体力不支,身中数刀而死,而他的家人,全家老小四十三口全部自焚而亡。。。
训导冯敦厚,身着大明官服在明伦堂自缢,妻子与姐姐投井而死。。。
中书勋戚,入城协守,耗尽所有力气,死于城下,临死前在墙上写下:“戚勋死此”,妻女全部殉难自杀。。。
诸生许用阖室自焚。。。
无名女子自杀前写下了:
露胔白骨满疆场,万里孤忠未肯降;
寄语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
弓箭手黄云江素来喜欢音乐,城破后抱琴而出,从容就义。。。
满城竟无一人投降。
可敬!可悯!可悲!可叹!
次日,清兵纵火屠城,清军下令,从东门出去的不杀,小于十三岁的不杀。可惜江阴百姓无一顺从,男女老幼投水、蹈火、自刎、自缢,纷纷慷慨赴死,直至二十三日,封刀止杀,城内仅余五十三人。
写下“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赵翼是何等狂妄的人,在面对阎应元的画像时也不得不肃然起敬,并发出了“何哉节烈奇男子,乃出区区一典吏”的感慨。
是啊,典吏,放到现在也就是个派出所所长,在明代连官都不是,只能称作吏。可就是这样一个人率领着连农民军都不是的江阴百姓,面对满清的二十万大军,坚守江阴小城八十一天,连折对方三王十八将以及七万五千余士卒,这让明末诸多标榜自己为忠臣义士、实则为叛官降将的人情何以堪!难怪《江阴守城纪》的作者要感叹:“向使守京口如是,则江南不至于拱手献人矣”。
我泱泱华夏,上有伯夷、叔齐不食周栗,饿死于首阳山;下有文天祥、史可法忠义不屈,留名于千古。倘若明末的士大夫中,十分之一有阎公、陈公的气节,何至于胡虏窃据神器,百姓遍遭涂炭!
英灵不死,忠魂不灭!
恰如文天祥正气歌所言: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