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载自彭真明科学网博客: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25437-1024732.html )
少数理工科学生,本科期间就开始参加一些科创竞赛,或进入到老师实验室提前接触到一些具体的科研项目,也有少数学生本科期间还发表了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然而,科研并不是简单的利用软件、硬件或设备完成某个功能或某项试验,推导出某个理论,得出某个正确的结论。其实,这仅仅是科研的结果。对于科研新兵而言,科研过程训练的重要性往往大于科研结果本身。
因此,本科生或低年级研究生对科研工作还是陌生的,甚至有的认为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其实,科研也不是想象的那么神秘,甚至在套路上还有些死板。那么,如何才能初涉科研,能够顺畅的踏上科研之路呢。
一、学会查文献
很多学生来实验室前或接到某个课题任务时,首先都会问我能不能推荐几本参考书学习学习,问“我需要准备些什么?”等。
我的建议是,先要明确你做什么,找准要解决的问题。每个问题可能都会涉及具体的技术背景,那么可以先利用度娘一类的搜索引擎,粗略的自行科普一下相关术语或涉及的关键技术问题。然后再通过查文献,看一些博客或技术论坛,下载一些相关的源代码来读,再逐步去落实到要具体解决的问题上。遇到看不懂的专业名字、概念或公式的时候,才去翻教材、专著等。如果是读博士,还得阅读大量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这不等同于本科阶段为了完成某门课程的学习,应付期末考试而进行的知识点全覆盖式的学习或复习。
如果给你一本书或教材,像课堂学习一样,从头到尾学一遍,那黄花菜都凉了。那是学习,而不是真正的科研工作。
研究生阶段,其实是问题驱动的学习。有了明确的主题方向和具体的问题所在,通过文献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以问题为主线,延伸式阅读,从而达到系统了解和掌握该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
二、学会记笔记
阅读收集的文献中有用的或重要的知识点,一定要随时记录下来,形成阅读笔记。不要走马观花,看了就忘了。现在记笔记很方便了,摘录,拍照等。记笔记的好处,在于对学习的总结,精炼和升华。也为以后讲报告、写报告提供文字、数学公式、图件、表格数据等素材准备,避免遇到加急的汇报或任务时而心急火燎、匆忙上阵交差了事,导致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等。
撒网文山书海,记笔记就是浓缩精华和收网。
三、学会讲报告
金字塔学习模式中提到,高效的学习方式就是能够把自己学到的东西经过梳理、吸收消化后,能够尝试着讲给别人听。要想别人听得懂,自己必须先懂。因此,讲报告是很重要的,要把抽象的概念、理论,转化为形象的图或拆分成意义明确的物理过程。这才是讲报告的精髓所在。
有些同学,自己都还没搞清楚,为了汇报任务,就直接上,那报告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讲报告,就是站在听众的角度,而不是自身的角度。让小同行(研究方向一致或相近)听了有收获,让大同行(研究方向有差异)听得明白,感觉你的研究有意义,研究思路有参考价值。
汇报PPT不一定要花哨,但要思路清晰,主题之间过度自然,文字不要多,尽量采用图表来阐述问题。
学术汇报不等同于演讲,报告讲得好的人,不一定口才要多好,关键在于PPT制作和讲解思路,这取决于前期构思和素材准备工作是否充分。
四、学会写文档
科研或技术类文档,不等同于写小说或散文,相对比较八股。根据不同的文档类型,严格文档的规范性,学习和锻炼各类技术文档的编写,包括开题/论证报告,中期进展报告,结题总结报告等。要搞清不同类型文档的结构和提纲,再根据具体课题内容进行内容组织。
这包括了很多细节的要求,如文字编辑软件的熟悉,目录摘要,关键词,正文撰写,数学公式编辑,图件绘制,参考文献撰写等等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几个方面。
目前,尽管每种文档都会有各自的模板,但如果对文档规范性无感觉,即使有模板,也没法达到高质量文档的要求。当然,这需要多练、多写、多看、多模仿等,自然就会来感觉。写出来的文档,一定要让读的人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这不是什么难事,而在于内心是否重视的问题。
由于本科学习阶段,不会有老师教你如何写文档,如何使用文字编辑软件。因此,有些学生提交实验报告、电子版作业或课程设计报告时,甚至填写各种表格时,往往只重视信息内容和结果的正确性,而不去重视文档的美观性,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习惯。一旦养成这种习惯,那么需要正式提交一些课题申报书、开题报告,学位论文以及发表学术论文时,给人的第一印象就不太好。文如其人啊,很多时候反映了一个人做事的态度和风格。
关于文档规范性,其实不少青年教师,也不太关注这点。每学期开学初,我在审查老师教案或课件时,发现很多老师的教案文档,排版是乱糟糟的。有些老师,在写课题申请书时,也都只关注内容,而不注意文档形式。
以上四点就是基本的科研训练过程,即所谓的听、说、读、写等“新四会”能力。
研究生不在于你具体做什么课题,而在于以上几项基本科研能力的训练。那么,毕业后不管你将从事什么类型、什么行业的工作,我想都会很快上手和进入状态的。
还有几点建议:
1)多听实验室内部定期组织的学术交流会,哪怕是否与你的方向一致,有些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可以借鉴的。也要尽量去听听全校范围举办的学术报告,尽量多参加高水平的国际会议(尤其是博士生)。
2)多与学长们交流,不仅仅是技术本身,还包括学习、科研方法上的沟通和交流。
3)主动向老师汇报课题进展,主动寻求导师的帮助。不要等到有事了,甚至火上眉头了,才找一下老师商讨对策。
4)最后一点是:多动手,不要老是纸上谈兵。
相关博文:
【1】实验室科研新兵开题记
【2】硕士生毕业论文答辩——让“外行”们能听懂你
【3】硕士生预答辩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4】工科硕士论文评阅面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