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题目,恐怕要有读者会情不自禁的哼唱起那首脍炙人口的《为了谁》。
那是一首98年抗洪时传唱的歌颂人民子弟兵的歌,说脍炙人口绝不为过。那么,这篇文章以此为题又是为什么呢?
这还要从商鞅变法说起。
提到商鞅变法,大部分人马上会想起徙木立信的故事。(我就是觉得那五十金来得太容易了,可惜我生得晚。。看你那点出息,抓住重点好不好!)但是,变法之前的一番争论恐怕就不是人人都知道的了。
话说,从魏国来到秦国的卫鞅通过秦王的宠臣景监得到了秦孝公的接见,不知道是故意还是不省事,卫鞅两次觐见秦孝公,得到的评价都很低,还好景监又给他争取了第三次机会,这一次,卫鞅的说辞总算是得到了孝公的认同。于是秦国的舌战群儒开始了:
卫鞅:“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反对派:“不然,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卫鞅:“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孝公:“善。”
读者们多数不是学中文的,对古奥难懂的文言文更是无法亲近,所以我们来翻译一下这一段内容:
卫鞅:对普通百姓,不能和他们商议开创的计划,只能和他们分享成功的利益。讲论至高道德的人,与凡夫俗子没有共同语言,要建成大业也不能去与众人商议。所以圣贤之人只要能够强国,就不必拘泥于旧传统。”
反对派:不对,沿袭已有的法律制度,官员熟悉,百姓也安定!
卫鞅:普通人只知道安于旧习,学者往往陷于所知范围不能自拔。这两种人,让他们做官守法可以,但不能和他们商讨旧章之外开创大业的事。聪明的人制订法规政策,愚笨的人只会受制于人;贤德的人因时而变,无能的人才死守成法。
秦孝公说:“说得好!”
亲爱的读者,不知道您看明白没有,这就是变法之前卫鞅的心理基础,这其实就是精英人士对待普罗大众的态度。虽然连我也觉得卫鞅说的是有道理的,可是我天然又属于那群目光短浅、安于旧俗的普通人。所以,在内心支持卫鞅的同时,也深深的感觉到了来自上层精英的恶意和冰冷的目光。
辩论的结果如此明显,于是,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开始了。具体条文不一一叙述,结果也是众所周知的。唯一让人唏嘘的是卫鞅的结局,这个时候,他已经被称作商鞅了。
从商鞅开始变法,到他以被五马分尸惨死,商鞅在秦国执政约有二十年,二十年的时间里,秦国,由一个被中原大国“以夷翟遇,摈斥之,不得与中国之会盟”的偏僻之国一跃而凌驾于六国之上,奠定了最终统一天下的政治、经济、军事的基础。
可是他已经看不到了。他死在自己制定的规矩(没有介绍信,不得留宿外人)里——作法自毙,被人嘲笑。
不知道,他在闭上眼睛的一刹那,会不会想起那些曾经残酷对待的政敌?会不会想起他“临渭沦囚”时,被他杀死的、以鲜血染红渭河水的囚犯?
不知道那个时候的商鞅会不会想到一句话:“你是谁?为了谁?”
一切自以为高于大众的人,一切将他人仅看做达成自己目的的工具的人,不管他的目标有多么宏达,威势有多么摄人,“成就”有多么辉煌,最终都不会有好下场。
这也许就是商鞅留给我们的启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