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了一号去考交规,这几天在家里做了几套模拟试卷,从点击“交卷”到看到分数大约有一两秒的间隙,那一刻,还挺忐忑的。
想起了几年前考自考的日子。
我的自考之路是从2002年开始的,那时我还在读幼师。尽管已经有消息传来说幼师专业会升级到大专,但我清楚,我是不会继续在学校里读书了。对于那时的我来说,能读完中师已经是莫大的幸运了,若是我想继续在学历上有所精进,只有自考一途。
当然,那时还有另一个选择-函授。但相比较而言,即省钱又能真正学到些什么的自考,肯定更符合我的需求。如果只是要花钱买一个学历,又何必呢?
那时的自考,每科的报名费是17块,每年可以考四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专有13门课。为了省前,我向来只买教材,有时为了携带方便会搭一本口袋书。
那时候看书,也是真下了翻功夫的。考了几门课下来,我就总结出了一套自以为很高效的学习方法:先通读一遍教材,全凭兴趣来决定那里精读,那里泛读,不划重点;第二遍细细的看,边看边用笔勾划些自己喜欢的段落、句子;第三遍,换一种颜色的笔,勾划出自己凭感觉挑出来的重点;然后,去网上下载过去三年大约十套考试的试卷,不同省份的。每做完一套,就边核对答案边把考过但我没挑出来的重点补划上。这样一来,无形中就又把书从前到后翻了好几遍了。等真正的考试结束后,我会把考过的每一道题都找出来,用红笔划上,算好可能得的分数。等到一个多月后分数出来时,跟我自己推算出来的结果非常接近,有时竟会一致。
这个模式我一直使用着,直到2010年连本科的14门课都考完了,才算作罢。
还有小抄。
说是小抄,其实就是用极小的字把那些觉得重要又实在记不全的重点摘抄在裁剪、粘贴好的细长条纸上,正反两面,题干和答案用不一样颜色的笔区分开来,在正反折成大小能放在手心里的一叠叠。
自考的监考还挺严的,我胆子小,真正能在考场上用到的机会屈指可数,多数是在考前突击背答案用。再有就是心里安慰,觉得好像这样自己就有了依靠。
有几次,遇到答不上来而小抄上正好就有的题目,特别想拿出来偷瞄一眼。但真把手伸进口袋里摸到小抄了,又不敢真的拿出来看,但也不甘心放弃,就那样捏着,捏出一手心的汗。
也有的时候,不敢看又不甘心的时候,我就一手摸着小抄,强迫自己闭上眼睛想,想当时抄写小抄时的场景:在哪里?用了哪只笔?写了什么?………还真给自己想出来了,就那样鬼使神差的填上了答案。
对于这些小抄,总有种特别的情感,像是某种纪念和仪式,不论看或不看,都是要写一遍的,不然就会觉得不安心。以至于,有一阵子我收集了一小箱这样的小抄,各种笔迹,各种纸张,各种叠法……最长的拉开来能有半米多,上面堆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颇为壮观。
重要的东西要写下来。这个习惯我一直保留到现在。
培训记录、会议记录、工作反思……我至今仍保留着14年前第一份工作入职培训的记录本,它是我两个书格记录本中的一个。
这个习惯,也给我赢得了“扫描仪”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