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解码》专栏,生姜乌梅独家出品。
6000多年前,陕西西安半坡村还是一个组织良好的大村子,面积约50000平方米——折合7个足球场,坐落在水源附近的一块平坦的土地上,村子周围有一条深与宽各5米左右的“护村河”。
村北有一片墓地,村东有一个陶器制作中心,村民居住在村南——考古发现了46栋房子和200多个地窖的遗址。
除了疑似“村委会”的一栋方形建筑,剩余的房子都是圆形的,环状围墙的上部覆盖圆椎形屋顶,屋顶朝南的斜面开一个通气窗口,窗口正下方的围墙中部开门,窗和门构成了“吕”形。
半坡遗址圆形房屋的复原外形,和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宫”如出一辙。
一个正五边形去掉最下面一横,在甲骨文中用于象形房屋的轮廓(有时也会写成“介”,后来逐渐演化为“宀”),和上下两个“口”共同组合成了一座房屋的外形——这些圆形的房子被写做“宫”。
在半坡遗址复原以前,历代学者对“宫”的来源众说纷纭。《说文》认为“宫”是指穴居野处时代的洞窟,外围象洞门,里面的小框框象彼此连通的小窟。也有学者认为“宫”是指两层以上的楼,“吕”指楼上楼下的门或窗。
更早的时候——人类脱离穴居,进入半穴居时代——屋顶是直接坐落在地面上,人们住在坑或地洞里,屋深3米、直径4米到5米。
屋顶由木柱支撑着,上面有很轻的椽子,椽子在烟道处相会,屋顶盖着苇草。这种房屋被写做“个”,强调房屋的结构。
后来,房子逐渐高出地面,但是墙不承重,由柱子支撑的屋顶仍然是基本部分,墙的主要任务是避风遮雨。墙和屋顶都是草拌泥筑成。伴随这个变化,“宫”取代了“个”。
一直到春秋战国,“宫”泛指房屋住宅,本身并无贵贱之分,但这并不影响居住等级的天壤之别。
相传在公元前20世纪,夏朝上层贵族集团的居所已经合居住、祭祀、行政为一体,出现了多连间单元、多隔室空间分割、多社会功能的大型建筑组合群体,并不断向华贵和宏伟的规模发展——《晏子春秋·谏下》第十八篇:“夏之衰也,其王桀背弃德行,为琼室玉门。”
在商代后期的安阳殷墟亦发现占地面积约70万平方米的宫殿区——几乎相当于北京紫禁城的规模——限于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宫室俱为“茅茨土阶”式建筑,就是以木架为骨,以草、泥为皮。尽管如此,仍然奢侈华丽,“宫墙文画,雕琢刻镂,锦绣被堂,金玉珍玮”,软装修十分土豪。
更土豪的还有建筑仪式——晚商的建筑仪式,包括相地之宜、卜宅、择令工官、正位、奠基、置础、安宅(安门)、落成、迁宅等前后一系列的高规格繁琐礼仪,用活人、活畜数量之多空前绝后。
仅以商王室一处宗庙建筑群为例,前后挖坑189个,用车5,马15,牛40,羊120,狗127,人牲641,以及众多器物。从这些数字与现象,足见商王之筑“宫”,是何等威严而恐怖。
而同样住在“宫”里的平民,则望尘莫及。
在商代早期郑州商城遗址中,发现有大量的小型半穴居式居宅,其中很多面积小到仅有3.3×2米,甚至2.2×1.7米——较贫嘴张大民家的“树居”还要浓缩,没有经过夯筑和粉涂,也没有奠基仪式,显然属于下层平民的住宅。
可以想象,奴隶的居住状况只会更糟糕。
血腥的建筑仪式随着商王朝覆灭而终止。逾800年时光,秦赢政称始皇帝,“作宫阿旁,故天下谓之阿房宫”,至此,“宫”被正式圈定为皇室御用品,彻底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如果喜欢,请点个赞。
转载使用请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