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父母皆祸害吗?
易口奇井
1 .
我有一个亲戚A,今年28岁,住在父母家里,没有积蓄,余额宝四位数,信用卡欠着五位数,不是一张。
工作,辞了,吃家里,住家里。
放眼望去,同为90后的朋友们,已经开始年入几十万有甚者百万,自己贷款买房买车,给父母买衣服买鞋子买保健品。
印象中,小学四年级了,她妈还在给她喂饭。
有一次去她家玩儿,,我想不会还有这样泣鬼神的场景了吧。
确实没有,她妈升级了。
睡觉前,她妈帮她挤好牙膏,漱口杯倒好水,轻声细语喊她赶紧去刷牙。
我说:你妈每天都这样啊?
她说: 也不,就一周五次吧。
我:……
吃饭的时候,这位亲戚不愿意喝她妈妈煲的鸡汤。
她嚷嚷:不要,这汤有股味道!
她妈:不行!你必须把里面的肉都吃了。
她撒娇:嗯~不要,我只喝汤。
她妈把碗端到她脸前道:快点,把汤喝了,肉也吃了!
然后!
她转过脸跟我说:月五,快,你也把汤喝了,做了这么多,肉也快吃了。
……
吃饭都快吃得逼供画押了,这是要逼宫啊。
2.
我问亲戚A,你住在家里开心吗?
她说:有父母照顾,吃穿不愁,挺舒服的呀?但是吧……
我期待的望着她继续说下去。
她道:有时候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想做什么都做不好。想出去闯荡吧,家里舒适惯了;留在家里,又觉得被管的好烦。
我说:那你没想去试一试,尝试一下自己的可能性?
她说:再过两年就等着嫁人了。我妈给我安排了相亲呢!
……
我一位朋友的姐姐,在欧洲某国学了7年画画,终于在去年被遣送回国了。
当初以为听到了一个鬼故事。
仔细听来,还真是真实的人间惨剧。
按朋友的话说,姐姐本该3年前就毕业了,但脑子糊了,拿不了毕业证。
这就不提了,她也没打工,没谈恋爱,没出去认识新朋友,整天不知道窝在家里干嘛,也不回来。
她想着能不能熬一个毕业证。
姐姐的妈妈在家急哭了,就盼着她回来,家里已经对毕业与否不指望了。
终于回国了。
才知道,这姐们胆大心粗,几年前签证就过期了,一直黑着。留着,只想等大赦的时候混一个身份。
终于,熬不住要回国了,过海关的时候被关进了小黑屋查户口,可能以后这个国家都不能再去了。
那她现在这样怎么样?我问。
“还能怎么样?不工作不上学,在家蹲着。”朋友很生气。“可能她爸会帮她找个单位文职的工作吧。”
“她不是学了7年画画嘛?”
“谁知道!她都30岁了,不知道她在想什么。”
3.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选择做了新尼特族(Neo NEET)。俗称,家里蹲。
一些家里蹲们可以一个月不出门,饿了点外卖,困了倒床睡,一周不洗澡。网络上光荣的虚拟ID,足够满足一切情感和社交需求。
成长起来的这批90后,以及逐步向代替90后的95和00后,大多来自大中小城市的中产阶级家庭。
一部分人下无婚恋子女压力,上无赡养父母焦虑。
从小听到父母说的最多的话是:你养活自己就可以了,我们以后不用你管。
我每次听到,都说:哦。
但内心在咆哮:我特么很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让你们刷我的卡刷到手抽筋。
如果父母对你寄予希望有多好。
如果从小父母对你寄予更高的厚望,对你更加严厉一些,在你不练琴的时候能够骂你,在你考试分数不够高的时候能够发出失望的叹息,有多好。
其实作为孩子,你更想听到他们对我说:你去外面大胆放心的闯吧,家里有你一口饭吃。
虽然背后的含义都一样,但为何会感觉不同?
哪里不一样了?
两种表达都是包含对你的爱。
第一种的潜台词是:你算了吧,我们没有对你抱有太多期望。
而第二种,分分钟在说:孩子,去拼搏吧,我们相信你。
4.
你会不会,深夜湿了眼睛,觉得自己的人生是个错误,你希望自己的原生家庭可不可以不是现在这样。
所以你认为父母皆祸害。
其实,选择不了原生家庭,但是可以选择成为更好的自己呀。有句话不是说:30岁后的人生,自己负责。
你以为父母皆祸害吗?
不是的,你为了不变成你孩子的祸害,也做出了不少努力呀。
我送你一本书。
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虽然你没有一个完美的原生家庭,但我知道你希望成为不一样的父母。
著名学者,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说:“这是一本有勇气、有思想、有智慧的书,是难得的家教读本,既敢直面教育问题,又深入地思考;有独到的教育观念,更有教育智慧,更重要的还是有无所不在的爱心。”
和一首诗。
纪伯伦在《论孩子》吟诵道: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凭借你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选自冰心翻译《先知.沙与沫》)
你选择不了出生在怎样的家庭,但是你可以选择成为怎样的父母啊!
带着他们身上印记的你,难道不想把恶性终止在自己这一代手里吗?
父母皆祸害,也就成为一个伪命题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