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天气渐渐变暖,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浓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经过两个月的准备,基本上每个人都计划都已经有条不絮的开始了。书桌上的书、书架上的书、kindle里的书,该上架的上架,该进购物车的进购物车。一本本书逐渐进入眼帘,看书逐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每天晚上看着案头摆放的书本,忽然有种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觉。为什么看过这么多书,眼下的生活还是如此苟且?书都是看过或即将看过,但更多的是用眼睛去看,而没有用脑子去看。
手上抓着每年看50、100甚至200本书的书单,在望向自己的书架,选本没看过的书,尽然是件很容易的事。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抓着书单去买书,看着满满当当的书架,自豪感油然而生。但到了夜深人静之时,在床上望着书架,不仅感叹速读是件多重要的事。在这份压力之下,每天以尽力去看书,书架上裹着塑封的书逐渐变少,却在不经意的回头间,看到页边变黑的书,有种“想不起来它写了啥”的感觉。
一本书从眼中过去,或者从耳朵过去,不让它留下点什么文字就让它过去,那它也就只能留在书架上而不是自己的脑子里了。
柏杨看书喜欢将书中对自己有价值的地方减下来,做成档案分类摆放,为了方便剪书,经常同一本书一次买两本。钱钟书读书时边读边做笔记,书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也会不断地添补。
两位大人物读书有一个特点,都是将书给拆了。柏杨用剪子和胶水,钱钟书用的是笔和纸。通过对一本书的拆解与重构,一本书从作者那里,逐渐转化到自己手中。
拆一本书并不是拿着剪刀随便剪,抓着笔随便记。一次高效的拆书需要先了解书的作者、写作背景,再去看目录和序言。有了对全书的了解,带着自己的疑问和重点关注的地方开始读书的正文。最后不要忘记随手做个书评或者读书笔记。
1.了解本书的作者和背景
作者的水平,决定了书的水平,也能知道书的风格。作者写作时的背景将决定书的起点和背景。《时间简史》和《人类简史》的作者不同,这两本书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也相差甚远,选着两本书的时候,看作者也就能明白书中内容的大致方向。老舍在1932年写的科幻小说《猫城记》,讲述了飞船坠落火星的宇航员在火星与猫人的故事,一篇民国时的科幻小说所要影射的内容,就需要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
2.读目录和序言
写过论文的人多多少少都对目录头疼过一些时日,我做目录的时候基本参照文章的大纲进行修改。看看学术论文的目录就大致明白了本文的总体框架。
序言是很多人忽略的地方。序言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其他大咖写的。序言里会介绍本书的一些背景,介绍本书最大的特点,有时还会有些彩蛋。序言相当于是本书的一篇书评和推文。看李笑来老师的《TOEFL核心词汇21天突破》,在序言里介绍了学英语的方法,写作方式等,不看前言的话会错过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3.读正文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开始进入正文。
总得来说有四种阅读方式1.基础阅读(也就是初级阅读,只要不是文盲,能看懂字面意思,就可以完成)2.检视阅读3.分析阅读4.主题阅读。不同的书功能不同阅读方法不同,就像《新华字典》应该不会有人想去分析阅读吧?根据内容,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做到事半功倍
敲黑板
最重要的是带着自己的疑问去阅读。很多人会觉得自己没有疑问。其实这种现象不可能发生,光为啥这本书会出现在你的书架上?就已经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了。能够找出文章中吸引里的点就已经超越许多阅读者了。
4.做笔记和书评
最后是我认为最耗时间的一步,将收获写下来。
脑海里飘渺的思想,通过文字将他们固定在纸上,时间长了会发现书中的东西真的在改变自己。
笔记和书评的写法凭自己的爱好去写,标准只有一条,对看了的人有价值就是好文章。
新的一年还有300天,在剩下的日子里学会拆书。书,不应该是我们眼里的过客,而是我们成长路上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