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无法相信,我有一天能从自己的问题中完全地释放出来。
——《当下的力量》
(一)
前不久和朋友逛衣服的时候,有一个三十五岁上下的大姐拿着几件衣服走向她的丈夫,还没到一分钟那个男人抖着她手上的针织物满脸嫌弃地说:“你怎么挑的这种衣服?昨天晚上怎么和你说的,你脑子装的都是什么东西,我那些话说了都是白说的,你还来买衣服干什么......”
这些话连起来说得都不带喘的,听那语气这位丈夫这样对他妻子已经习以为常了。
大姐低着头,从略显兴奋的脸到局促不安,整个过程不到两分钟,她就像个犯错的孩子一样接受对方的指责,可是她手上的衣服并没有不好看啊。
作为全程旁观者的我,缓了大半天才确信这的的确确是自己亲眼看到和听到的。
这简直就是完完全全地在操纵一个人,起码在思想上已经控制了她。
(二)
大姐的表现让我觉得她真的很在乎她的丈夫,不然怎么会任由他羞辱。
这让我突然反思了自己,要是一个和我不相干的人这样评价我,我一定毫不犹豫地会抢回衣服自顾自地去试穿,头也不回地让他离开。
我只是来告诉你我选了什么,你的责任是挑出适合我的,你没有义务来对我指指点点。
可要是是自己在乎的人呢?
或许就像这位大姐一样,以为自己真的做错了什么,然后不断地反思、懊恼以及认为自己真的有这么不堪。
因为大多数人害怕让在乎的人失望,而可怕的不是失望,是对方恰恰能把这些失望放大到你面前,不留余地。
你看,要不是你这么笨又不听我的话,怎么会选出这么难看又不好的衣服,要不是你像个泼妇一样,我又怎么会离开你。
然后这些责任都扣在了你头上,句句戳心。
其实这样的关系绝对不是安全的,因为它极其容易摧毁一个人的意志,它很容易把自己放入那样一个境地:按照他的要求来归束自己。
(三)
这时候你就需要调整自己,回到本体的临在。
用作者埃克哈特的话来说,“只有当你感觉到临在时,你才会立即体会到‘我是’的真谛”,从而从思维中解放出来。
而从思维中解放出来的开始就是认识到你不是一个思考问题的实体——思考者,而是一个观察这个思考者的人。
于是上述问题会存在一种合理的解决方法,那便是把自己当做一个局外人,对丈夫的行为不予置评,并且坦诚按照自己的审美来对服装做决定。
“观察思考者”也可以应用于其他方面,问题的争执、痛苦的来源等处于当局者事件的人,跳脱出本体的思维来观察事物,不免会有更好或是最佳的解决方案。
(四)
青春作家独木舟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前半生就这样吧,还有明天。”
我们时常都会有这样的误区,或许是因为现今的不如意,又或者忙里偷闲地任由思想四处游荡,于是它一不留神就飘到了过去。
美好的过去和现今有了对比,也会变得迷恋曾经;要是想起的是不美好的过去,也难以让自己清醒的活在当下。
大概是经历了太多不美好的过去,才会有这句“前半生就这样吧,还有明天”的感慨,而我很长时间也一直把它奉为圭臬——过去既已过去,我还有明天可以仰望,想想就很幸福。
当我与思维认同时,我也就陷入了时间的陷阱:不由自主地完全生活在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之中。
“过去可以赋予你一个身份,而未来代表了解脱的希望或任何一种形式的满足。”
可是明天又具体是哪一个明天呢?你过了一个又一个用来缅怀昨日的明天,还在希冀着明天是一个新的明天。
这完完全全错了。
你这样没法真正度过过去的劫难,也没法真正地得到那个明天。
我们越关注时间——关于过去和明天,就会越多地错过当下。
可是我们唯一真正能拥有和去改变的,就是当下。
(五)
进入到当下,把足够的专注力给予当下,那些不快乐和挣扎才会消失。
而如何快速地进入到当下,作者也给出了详细的步骤。
我的理解就是,仍旧把自己当做观察思考者,不抗拒当下,即不要把自己放入意识和无意识状态以及思维的无限认同陷阱,专注力应该集中在当下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上,比如看到路边不起眼的花开,比如早晚晨夕的变化,感知万物内在与外在的发生,从而在临在中进入到当下并保持临在。
用通俗的话讲,进入当下就是我们所说的“把握现在”。
如何把握现在?
讲白了就是不要时刻关注自己贪恋的过去和对未来的迷茫、焦虑啊这些(虽然我们最不缺的就是这些),我们应该把专注力集中在现如今发生的事情上,比如吃了一顿美味的饭,遇见可爱的人,观察到这些美好的小确幸会让自己感知到内在的生命能量,保持这样的欣欣向荣之心专注于需要做的工作,从而真正地进入到当下。
意识到自己在当下和让自己无意识地漂流到过去或者未来都不是真正地开悟,保持上述这样的专注力才不免称为合格的临在。
(六)
作者提到的开悟与进入当下已足够让人冥想长久,序言所说《当下的力量》是告诉人们如何转化痛苦,这本书(或许称它为一本禅经也不为过)确实是做到了。
“当事情进展顺利时,就是成功的循环,当事情变得糟糕时,就是失败的循环。这时你必须放弃一些事情,以便为新事物的产生创造空间,为事情的转机创造空间。如果你抗拒这些事情,你就是拒绝与你生命之流一起向前进,就会遭受痛苦。”
“物在光明下无所遁形,同时万物在光的照耀下都会转化成光。就像你不能向黑暗宣战一样,你不能向痛苦之身宣战,这样只会引发内心的冲突并创造更深的痛苦。所以观察它就足够了。观察它意味着接纳它成为当下时刻事实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如何判断是否开悟?如何摆脱消极心态?如何在爱情关系中修行?如何接受当下时刻?这些都给予了肯定的可实质性行动的方法,而我列举的两个仅仅只是关于开悟和如何专注当下(文首的例子也可以从丈夫角度、用如何在爱情关系中修行来解析)。
一边阅读一边审视自己,或许在如何摆脱消极心态以及如何瓦解痛苦提出的方法有着恰好的重合,当然其他的经历以及处理也有着神奇的相似,而尚未发生和经历的也给人很多启悟。
总的来说,开悟这词并不玄幻,人的成长是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我们从表面的认知到深层次的思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成长所带来的学习力。
在行进人生长河的过程中遇到的任何事物都无法给予确定的的答案,譬如爱人,譬如挫折,别把这些全推脱于命运或运气,首先要扪着心问一下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我到底有没有尽全力?
只有全力把这些艰难走完,我们才有资格予以自身评价:我经历的这些,是命使然,还是运的宠幸?
(七)
我很遗憾居然这么晚才读到它(或许早一点就能避免很多错误和误区),而我很庆幸因为当下遇到它让自己在开悟的道路上似乎又近了几分,保持这个临在(虽然很抽象)吧,感受当下的力量。
当我不再发出任何无实质作用的疑问,不被过去纠缠,也不寄希望于未来,而是全心全意地活在当下的时候,或许我就真正地臣服于当下。
那么,就从不需要再问问题开始吧。